5月13日,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2017第十三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对互联网医院管理问题做出回应,称保证质量和安全是互联网诊疗不能突破的底线。
近日,一份国家卫计委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在网上热传。这两份还未发布的文件对互联网诊疗活动的提供方资质和服务范围做了严格限定,令业内震动。5月13日,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2017第十三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对互联网医院管理问题做出回应,称保证质量和安全是互联网诊疗不能突破的底线。
焦雅辉介绍,国家卫计委早前研究发现,所谓的互联网医疗分为两大类,一大类集中在核心业务领域,在网上提供诊疗服务,给病患看病开药;另一大类开展非核心业务,在诊疗以外为患者、医生和医院提供信息查询、咨询挂号、知识传递、缴费支付等便利服务。对这两个业务领域,卫计委采取的政策并不相同。
“诊疗涉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要更加强调依法依规,一定要有合法的资质、合法的人员,要保证质量和安全,这是我们不能突破的底线。因此围绕核心业务,我们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制定政策。”焦雅辉介绍,医疗之所以被冠以“临床”称呼,是因为它一定要面对患者提供服务,所以围绕核心的医疗诊疗业务,政策要求患者的首诊必须见到医生,且为保证质量和安全,一定要强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资质。
文件中明确的互联网诊疗包括远程医疗和慢性病患者的签约服务,对此,焦雅辉做了说明。她解释,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医疗已多有实践,比较成熟;而之所以强调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签约服务,是因为慢性病病人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医生已经对病人的情况非常清楚,可通过可穿戴设备做日常健康监测,进行长期慢病性用药的调整,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服务方也要建议病人赶紧到医院检查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诊疗只会有两种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诊疗肯定不仅仅局限于这两个领域。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它被发明的初衷就是做远程手术,随着这个技术的成熟,互联网诊疗可能逐步扩展到远程手术的范围,但目前还达不到这个程度。”焦雅辉补充。
在非核心业务,国家卫计委将更多地发挥疏导作用。“非核心业务这块有它的先进性,有现实需求。”焦雅辉说:“我们多年来致力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但如今遇到了瓶颈,很难发现能进一步改善患者感受的创新手段,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她介绍,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可以大大缓解以往在预约诊疗、网上挂号信息推送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患者体验有突出作用,因此卫计委对核心医疗服务核心业务以外的互联网应用,持鼓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