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分级诊疗试水 医联体将重构药品医院市场格局
时间:2015/12/14  来源:中国医药报: :  

    在近期召开的第74届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分级诊疗论坛备受关注。该论坛上,国家卫计委医改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胡瑞荣表示,目前,我国分级诊疗正处于试点阶段,医联体在分级诊疗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各级医疗机构临床用药分级使用、医保分级付费机制的建立都有赖于与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
    分级诊疗目标明确
    今年9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其目标是到2017年,分诊医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达标率大于95%;基层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大于65%;试点地区30万以上人口至少拥有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区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基本做到大病不出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拥有1名全科医生,城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大于30%。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按照文件精神,今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开展分级诊疗,重点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的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据悉,目前上海、温州、厦门、安徽、吉林、四川、浙江等地都开始试水分诊医疗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文件要求各医疗机构的定位是: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药)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城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医疗机构积极拥护
    “我举双手赞成分级诊疗工作。这次改革改到了点子上,我们医院已经在分诊医疗中尝到了甜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姜杰说。
    据姜杰介绍,过去,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每天人满为患,相当多的门诊量是慢病患者就诊,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医生疲于应付,患者因排几个小时的队但诊断时间不过几分钟而不满意。实施分级诊疗后,厦大附属第一医院的目标是将本部高血压、糖尿病门诊量下降35%,提高住院患者人数,让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门诊量上升35%,将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签约服务网签约数扩大到2万人。
    从今年41日起,该院逐步取消了简易门诊,以及内分泌糖尿病、心血管内科普通门诊,引导患者到社区就医;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指定客服部专人负责转诊患者,预留专家号;比对医院和社区的用药目录,从71日起,放开了社区用药目录,允许使用基本药目录和医保目录;成立了全科医学科病房;增加心血管内科和内分泌糖尿病科等相关科室10%的人员编制。
    姜杰表示,厦大附属第一医院实施分级诊疗后效果明显,全院厦门当地普通门诊量下降20%,泌尿科门诊量下降80%,心内科门诊量有升有降,更多的潜在危重症患者得到住院治疗。
    姜杰认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实施分级诊疗确实能够平衡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取决于各级医疗机构联动,未来医联体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分级诊疗还处于试水阶段,各级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如何制定、医保支付如何划分比例等都还有待探索。
    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向纵深发展,药品进入各级医疗机构的渠道、范围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制药企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