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国家总局指导食品经营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自查活动
时间:2015/12/14  来源:中国医药报: :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要求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为落实这一要求,今年5月以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二司指导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全国20家大型食品经营企业的3700家门店开展“诊脉行动”——食品安全自查活动。截至目前,自查行动已全部完成,第三方审查专家现场审查工作也接近尾声。

    超市门店:

    风险隐患自查不到位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少大型超市都开展了食品安全状况定期检查和内部评价,而企业自查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要求?对此,总局食监二司进行了调研和摸底。调研发现,大部分经营企业虽然建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自查制度,但在自查内容、项目等方面各有侧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总局食监二司稽查专员柴保国介绍:“食品安全自查,首先应是合规性自查,即对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义务以及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事项进行自查。其次,应针对行业共性风险问题,结合企业经营模式、经营项目等特点,按照行业规范和企业管理制度确定自查项目,开展企业自身风险自查。”

    “企业自查应有统一的标准,否则难以有效发现和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问题和隐患,也不符合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相关要求。”柴保国表示,“开展‘诊脉行动’就是要帮助企业将食品安全自查制度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审查组:

    对共性问题诊脉治病

    为提高企业食品安全风险自查的合法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诊脉行动”在设计之初,就注重发挥社会共治作用,实现了企业自查和第三方审查相结合。今年5月,在总局食监二司的指导和委托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天祥集团和德勤事务所,成立了60余人的“诊脉行动”审查组。审查组深入20家大型超市总部及400余家门店,帮助这些门店找出组织机构与制度、从业人员管理、场所和设备设施、过程控制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关键节点和出现问题原因。同时将这些问题分为合规性、高风险性、基础性和热点四大类问题,并对其总结和提出相关建议。

    天祥集团食品部总经理程军告诉记者,“审查组在现场对照企业拟实施的《食品流通经营规范》进行了逐条检查,通过专家审查和企业自查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少门店在管理上存在一些共性和系统性短板。比如,对熟食品加工、烘焙食品加工和散装食品等管理上最容易出现漏洞。”

    “参与行动的企业,其风险自查和风险控制意识明显增强;有些企业将‘诊脉行动’作为提升企业管理和制度建设的一次良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楚东说,“‘诊脉行动’产生的叠加效应也很大。协会牵头起草了《冰台销售管理指南》、《熟食销售管理指南》等具有操作性的行业标准,从制度层面保障食品安全落实到位;开通了‘中国商品数据共享平台’、‘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平台’,以解决企业上下游之间,企业、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目前,“诊脉行动”正在进入现场审查和企业整改阶段。第三方审查人员凭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正给企业“诊脉”——帮助企业找到薄弱环节、问题原因和责任环节,给出专业化的改进措施建议,使之变成门店具操作性的自查制度;协助企业总部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构架和监督机制。

    监管部门:

    行动升级发挥“领航”作用

    总局食监二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正在研究制定“诊脉行动”的升级版——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领航计划”,将对参与“领航计划”的企业给予行业和监管政策的支持鼓励,以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

    “协会将通过制定标准、监督机制、消费者引导等手段,对达到一定管理标准的示范店给予评价和展示,引导消费者选择负责任的超市消费。监管部门也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监管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执法。” 楚东说。

    “保障食品安全,仅仅依靠政府监管力量远远不够,更需要激励企业进行自我管理,发挥第三方监督机制,从制度、体制上保障食品安全落实到位。”柴保国说。(本报记者 李雪墨)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