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深刻影响着全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格局。为支援各国抗击疫情,我国的医药产品尤其是防疫物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产品和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受到全球关注。此次疫情客观上进一步助推了我国医药产品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中国智造的品牌宣传效益,开拓了国际医疗产业合作的新格局。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近些年与我国的医药贸易和产业合作逐步深化,疫情下两国及时相互提供物资援助、携手抗疫,进一步开辟了医药领域合作新格局。
中俄医药贸易爆发式增长
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中俄医药贸易额明显减少,从3月开始,俄罗斯疫情加重,俄政府、商业采购的订单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防疫物资产品(部分防疫物资没有纳入医药产品统计)和相关医疗器械领域。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1-7月,我国对俄罗斯医药产品出口高达10.3亿美元,同比增长53%,出口排名由原来的第15名提升到第12名。其中,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因防疫需求增幅较大,出口额4.53亿美元,同比增长73%(见表1),如与防疫相关的手套、红外测温仪和监护仪等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增速较大(见表2)。
表1.2020年1-7月中俄医药产品贸易统计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
表2.2020年1-7月我出口俄罗斯主要医疗器械统计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
疫情下的俄罗斯医药产业新动向
疫情对俄医药行业发展既构成挑战,又带来机遇。特殊情况下,俄政府表现出一定的政策灵活性、行政务实性、产能机动性,在积极应对疫情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发展。根据我国驻俄使馆经商处的信息并结合中国医保商会了解的相关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管调整。药品监管方面,出台政府令,其中分量最重的是430、441号,允许特殊情况下在标准标示外使用药物(off-label),允许药品、医疗用品快速注册,包括放宽临床试验要求、降低有效性试验标准、新药注册期限最短缩至20天,具体如不再强制进行临床试验第三方独立评估、对测试者进行保险、对患者安全进行监督等,使实操层面可不完全遵守国际标准和惯例,为俄疫苗、新药快速上市扫除规则限制。医疗物资方面,为快速缓解疫情初期短缺情况,允许外国产品在未申请俄卫生监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入境接受测试和完成注册;允许销售在生产国依法注册、未在俄注册的一次性医疗用品。2020年3月欧亚经济联盟制定抗疫产品清单,包括检测试剂、疫苗、消毒和防护用品及其生产原料等,2020年9月底前对其免收进口关税;2020年4月决定对上述产品、呼吸机、口罩生产设备及硫酸羟氯喹、磷酸氯喹、盐酸奎宁三种治疗药物入关时免征增值税。此外,在居家隔离政策下,俄一定程度放宽了对药品和医疗物资生产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相关操作多转为以视频、电子文件方式进行。随着俄抗疫物资产能的提升,俄开始收紧部分商品进口限制。2020年12月俄政府宣布,2021年底前禁止对外国(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除外)口罩进行国家采购。
市场变化。疫情在不同阶段对医药市场的影响不尽相同。需求方面,市场规模显著增长,国家采购成最大增长点。2020上半年医药销售额同比增长14%,其中国家采购增长39%、商业板块增长14%,呈现初期增速空前、后渐收窄的趋势,在隔离政策下趋于稳定。疫情下民众更倾向于购买价格更高、效果更好的抗疫药物,对保健食品等需求提升,因制造商短期难以扩大原材料和包装材料进购,相关药品一度出现供不应求,加之卢布2020年3-4月较快贬值,药价比2020年年初增长24%。供应方面,药品和医疗物资生产未停工,但原料供应在初期受到一定影响。主要原因是时值我国疫情高峰,我国产量下降、物流不畅等因素导致对俄原料药、成药出口缩减;我国对印度出口下降,使其为优先满足本国抗疫需求而限制多类原料药出口,包括重要抗疫品类对乙酰氨基酚、若干类抗生素及黄体酮、维生素B12等对俄出口,对俄下游生产造成一定困难,从供给侧推动药价升高。医药流通方面,医药行业在居家隔离下呈“线上化”趋势,多年停滞的药品网购立法工作取得进展。2020年4月俄出台法律,放开非处方药网购;临时允许线上销售抗疫相关处方药,但规定购买者必须提供有医师电子签章的电子处方,禁止销售麻醉药物、烈性药剂、酒精含量超过25%的精神药物等,销售主体必须为持有经营许可的药店,对贩售假冒伪劣产品予以严格处罚。尽管限制重重,但俄药品电商领域迈出重要一步,2020年线上药品销量显著增长。
产能建设。疫情下,俄政府以直接参与经营、降低生产许可标准等方式,积极扩大抗疫物资产能。口罩短缺时,莫斯科市政府曾迅速收购产量占全国1/3的技术创新公司(КИТ),以保障政府和公立医疗机构供应;经营主体只需通过监管部门问询便可生产,无需获得生产许可。这些举措使口罩日产能从疫情前的160万只增至3000万只。此外,俄本为消毒液进口国,经产能扩张,2020年中实现了向中东地区的首次出口。抗疫药品方面,俄大型药企联合直投基金、主权基金等,投入大额资金建厂、扩大生产,不仅保障本国用药需求,还售往独联体、中东等地。同时加强疫苗合作。“卫星-V”疫苗一经注册,备受关注,40多个国家表现出合作兴趣。俄工贸部长曼图罗夫表示,2020年8月疫苗产能3万剂,规模很小,未来将逐步增至600万剂。该目标粗略折合年产能为7200万剂,若能达到,则可基本满足俄本国需求。与此同时,俄正与其他国家洽谈境外联合生产事宜。
中俄联合抗疫巩固两国战略合作
2020年3月份开始,俄罗斯疫情加重,来自俄政府、民间的医疗物资采购订单激增,我国在基本满足国内防疫物资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紧急调拨、组货支援俄罗斯。除了政府采购,商业采购的订单也激增,这既证明了我国产业和服务的实力,也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我国的医药产品为俄罗斯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巩固和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疫情客观上助推中俄医药贸易增长
现在俄罗斯的疫情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民众生活和经济受到影响。2020年12月18日,俄罗斯央行就基准利率举行董事会会议后宣布,虽然全球疫情再度恶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没有第二季度大,但也造成第四季度经济复苏陷入停滞。虽然俄本国防疫物资产能的恢复和我国医药物资的稳定供应已经得到保障,但重症患者的增多对治疗性、手术用药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如抗凝血(肝素钠类等)、激素类等。随着俄罗斯疫苗接种的逐步实施,注射器的采购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我国一直以来是俄罗斯肝素钠类、激素类原料药的供应大国,但仅进口原料药已经无法满足俄罗斯的制剂生产需求,近期俄紧急从我国进口肝素钠注射液,对我国制剂产品开拓俄罗斯市场提供了良好路径。
此外,近几年俄罗斯本土制药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俄罗斯国产疫苗研制生产步伐加快,对相关制药设备需求量陡增,欧美因疫情影响制药设备断供,而我国制药设备,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制药设备得到了俄罗斯客户的青睐,中国“智”造的设备在此次俄罗斯政府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医疗器械类产品作为抗击疫情的主要产品,在短期得到了俄方各界的关注,口罩、防护服的供应基本饱和,出口恢复以往态势,以影像类、手术器械、高分子耗材类为主的医疗器械将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预计,中俄医药贸易在疫情影响下快速发展,2020年全年贸易额将达到1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