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发与引进开发两种模式应该相辅相成,但最近几年,license in作为创新药企补充产品线的需求似乎已成为其次。
2012年以前,国内仅有零星的license in(许可引进)案例,当时以先声制药等为主的美股上市公司因为资本市场的因素,积极运用这种商业模式,成为国内license in模式的主要探索者。自2013开始,歌礼生物等创新药企开始大规模引入海外研发品种,license in品种数量开始快速上升,其后甚至诞生了以license in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公司,如歌礼制药、索元生物、再鼎医药、华领制药等。国内的上市公司也开始采取这种模式引进相关品种,如恒瑞医药、亚宝药业、复星医药、海思科等。
License in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
项目授权许可模式是新药研发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它可以弥补企业产品线的短板,正如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药研发企业通过License in的模式丰富研发管线;另一方面,跨国药企也凭借在研项目授权的方式,将产品顺利推进中国市场,或者整合现有业务。
License in模式下,我国一些研发效率高的小型药企可以通过引进国外药企的一些品种,挖掘国内市场潜力。这些外来创新药以国内企业的身份申报新药,既能针对国内人群的特点进行药物开发,又能加快新药审批上市的速度,尽快将药物推向中国市场。
目前从license in的公司情况看,引入数量超过3个的公司有11家,引入品种数量有57个,占全部90个药品的63%。从公司情况看,以先声制药、再鼎医药、三生制药、复星医药、歌礼制药等公司为主,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以及以license in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为主。
其中,再鼎医药最为典型。自2014年成立以来,再鼎医药通过License in的方式,目前拥有了15个候选药物,正在或计划开展20多个临床试验。除此之外,云顶新耀也是典型代表,该公司的8款候选药物均是license in模式引进的。歌礼制药、华领医药、索元生物等也是国内license in 模式的代表企业。
对于所有资历尚浅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来说,丰富的研发管线是一笔财富,毕竟研发管线产品的创新性、有效性、多样性以及市场预期规模决定了该公司的价值。只是,完全自主研发的话,需要很长时间。通过license in或直接收购相关公司获得其他产品的权益来丰富研发管线,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药企继续经营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从促进中国创新药研发以及公众获益的角度,单纯作为一种企业运营模式而言,License in模式是有积极效果的。
物极必反,license in变成了造富神话
不过,近几年的license in作为创新药企补充产品线的需求似乎已成为其次。在近期拟上市或传出上市消息的制药公司中,甚至不乏临床管线全部通过License in引进的例子,药品本身已不重要,似乎说一个好听的“创新”故事更有吸引力。
没有技术研发原创性,也没有实在的利润积累,上市后拿不出创新产品,就如同空中楼阁,难免后劲不足。当上市的潮水褪去,一些首日就遭破发,和上市初期股价跌幅达80%的“创新”药企,就是市场在对其表达的看法。
另一方面,license in模式下的研发是在国外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的,当授权方终止授权,公司便无法继续研发和商业化其备选药物,公司的收入、持续经营及市场估值就会受到极大影响。此外,License in之后,如果出现研发失败,或临床数据未达终点,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若选择中后期项目或成熟产品,则交易成本大大高于早期项目。
license in常态变成license out常态
“自主研发与引进开发两种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原罗氏上海研发中心生物部创始人邬征博士曾在某家媒体的采访中提到,“筹建新药研发实验室、招募科学家、建立全新研发项目的时间周期很长。如果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在创立之初能有一个成熟的临床项目往前推进,同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发能力,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时间”。
借助license in高效利用时间才是企业的初衷。把license in常态变成license out常态,应该成为创新型药企的目标。与国际药企达成license out协议,不仅彰显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研发实力,也是国内自主创新药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
这样的目标不是不可能达成。2020年,国内license out项目已有约20个,主要涉及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基石药业、天境生物等。其中,天境生物和艾伯维就CD47单抗Lemzoparlimab达成的授权交易金额高达20亿美元,创下国内药企license out的新高。

总结
对创新药而言,5000~10000个候选化合物中,最终可能只有一个可以成为新药上市,且一个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可能长达10年,平均每个创新药的研发费用可达十数亿美元。创新药研发是个漫长的过程,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双轨并行保证企业的初期经营没有错,但建立起自己的研发能力,才是长久的经营之道。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谨与从业者共勉。(佰傲谷BioValley Dara)
参考来源:
1.网上公开资料
2.《中国药企海外Licensein案例总结-国金投行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