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国内小分子降糖药市场发展趋势
时间:2020/12/18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中国约1.2亿糖尿病患者,小分子药物市场潜力巨大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共有4.63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为9.3%。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5.784亿,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将达到7.002亿人,患病率将上升至10.9%。

      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排名第一,2019年糖尿病患者数量约为1.16亿。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以及肥胖人数日渐增多,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到204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1.507亿。

      据IDF估算,2019年全球医疗保健支出中,有10%用于糖尿病管理。而据米内网数据,2019年我国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约为695.9亿元。预计2020-2030年,我国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增速在7%左右,2030年我国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167亿元。

兼顾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追求患者长期获益

       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的治疗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考验的是持久控糖的耐力和对并发症的控制。

      目前,全球上市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共10类:胰岛素类、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胆汁酸螯合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药物的选择应从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需求考虑,主要基于三个因素:低血糖风险、体重增加风险及治疗成本。

       为避免低血糖,建议给予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若关注体重,建议选择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二者具有良好的减肥效果;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

若考虑治疗成本,磺酰脲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可作为治疗选择,同时应做好患者教育,以便将药物副作用风险降到最低,如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

      传统降糖药在临床治疗上应用多年,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磺胺类、格列奈类药物存在低血糖风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作用有限,且存在胃肠道等副作用。传统降糖药无法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患者心血管等风险,从长远角度来说,不利于患者的长期疾病管理。

DPP-4抑制剂大步向前,GLP-1受体激动剂潜力无限

      新型降糖药——DPP-4抑制剂: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降低血糖,且不易诱发低血糖和增加体重,对磺脲类药物失效的患者仍有显著的降糖作用。DPP-4抑制剂能够保护胰岛功能,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的增殖,发挥双重调控作用,从而有效延缓糖尿病进展。目前国内上市的5种DPP-4抑制剂均被纳入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且市场规模增长势头明显,未来或将快速超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二甲双胍的市场份额。

市场分析

      降糖药新锐——SGLT-2抑制剂:这是一类全新机制的口服降糖药物,通过抑制SGLT-2,增加尿糖排泄,降低血糖。由于其作用机制不依靠胰岛β细胞,因此Ⅰ型糖尿病患者也可使用。SGLT2抑制剂除了具有降糖作用,还有一些额外获益,如降压、调脂、减重、改善肝功能、降尿酸、降尿蛋白等,从而起到心肾保护的作用。

      最受关注的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 GLP-1 受体发挥肠促胰岛素的作用而具有降糖效果,同时兼有低血糖发生率低、降低体重、降低收缩压、改善血脂紊乱以及潜在的心血管获益等优点。对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HF)或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被临床指南所推荐。

      糖尿病是一种死亡率较低的慢性疾病,现有医学条件下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病情无法逆转,不治疗将导致严重并发症,患者需要终身用药,这些属性使得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广阔,亦使得降糖药新药层出,旧药不衰,不断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需求。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