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落楠) 科创板开市两个月,截至9月22日,有156家企业申请科创板,29家公司上市交易。
生物医药行业是科创板最活跃的行业之一。9月22日,在第四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的科创板论坛上,上交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区域主任朱吉炜介绍,从申报科创板企业的分布来看,生物医药行业是第二大行业,仅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8月12日,科创板生物医药第一股微芯生物上市交易,发行价为20.43元/股,首日高开512%,开盘价报125.00元/股,刷新了科创板首日开盘涨幅的最高纪录。受到激励,更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冲关科创板,但经过两个月的沉淀,投资者趋于理性,科创板企业估值等话题引起更多讨论。
为创新研发“解绑”
有分析师把实业界和资本界比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近年来,医疗、医保、医药领域改革推着实业界的轮子滚滚向前,如今资本市场改革跟进,港股和科创板对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敞开怀抱,另一个轮子动了起来,医药产业这辆车跑得更快。
“科创板对我国生物医药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2012年开始投资生物医药公司,据他回忆,早期在中国投资生物医药企业基本上没有市场。对于投资界来说,生物医药领域是个陌生领域,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被边缘化,融资困难。
但随着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启动,形势发生改变。田源评价说,国家大规模、全面的新药审评审批政策实施,释放了新药研发的生产力,也加速了资本向创新研发领域的流动,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的估值快速上升,资本持续涌入,加速了已有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并催生了大量新企业。“一夜之间,春风吹过来,这个行业就起来了。”他感叹道。
谈到科创板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深刻影响,微芯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先平表示,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给了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生物医药行业是重大利好。
据鲁先平介绍,新药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需要资本力量接力支持,但是如果没有退出的预期,资本的“接力棒”就传不下去,这是过去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如今科创板拓宽了创投基金退出渠道,也为存在未弥补亏损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上市通道,更能鼓舞企业研发创新。
“叩开”科创板大门
医药企业“投入”科创板热情高涨。据上交所科创板官网信息,今年8月1日~9月20日科创板获得受理的7家企业中有3家是医药企业。
科创板重点支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六大领域,但并不意味着这六大领域的企业就高枕无忧了。“如果企业属于这六大领域,但是企业的产品相对落后、相对传统,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趋势,没有竞争力,没有核心技术,那么我觉得可能跟板块定位是不相符合的。”朱吉炜进一步解释说,《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建议保荐机构重点从六个“是否”充分评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简而言之,即: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有无相应的完备的研发体系,是否处于同行业领先位置,有无相应的研发成果,能否把成果转化为经营业绩,以及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定位。
站在科创板审核的角度,朱吉炜提醒生物医药企业关注六个突出问题——行业政策调整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研发费用资本化、经销模式和销售费用、技术先进性和优势、未盈利公司的市值判断,以及股份支付对未来业绩的影响。
在安信证券生命健康行业组执行总经理濮宋涛看来,企业要实现在科创板更顺畅地上市,应该有综合的能力建设,而科创能力则是重中之重。此外,也要考虑商业化能力、合法合规性和财务内控制度,同时需要优秀中介机构的专业协助。
计划登陆科创板的企业要做好经受多轮“拷问”的准备。上交所在就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问询回复进展情况答记者问中明确表示,要“问出一家真公司”,如果发行人没能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将刨根问底地追问下去”。
对创新能力估值
据央视网消息,截至9月20日收盘,29家科创板公司平均涨幅为146.28%。科创板市盈率偏高,29家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83.01倍,这个数字远远高于上海主板、深圳主板,甚至比创业板45.54的市盈率也高了近一倍。
随着时间推移,投资者和资本趋于理性,有人开始讨论,科创板企业的高估值是否合理。
“今天谈科创板估值高或低,我自己认为还是太早了。”在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陆潇波看来,科创板股票的价格表现与其稀缺性有很大的关系。科创板改变了过去A股以市盈率定价的方式,投资者在对企业估值时,不再单纯考虑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更多地是要评判其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药企的价值实际上会随着企业产品获批及上市而提升。
事实上,投资人普遍认为,目前科创板企业估值高,与上市企业数量少、资源稀缺有关,但人们也要适应新的估值模式,在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年代里,重新审视创新的价值。
博远资本创始合伙人陈鹏辉也认同,对科创板企业估值高低的评判,要再等一段时间。他举例说,在创业板开市之初,很多人也在议论企业估值非常高,但如今回头看,创业板上市公司两极分化,那些领先的公司比当初的估值更高了。
“在未来的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中,用传统眼光来看,这些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可能都会是‘贵’的。” 陈鹏辉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一批科创板上市公司产品线的价值得到体现、被市场认可后,人们会发觉现在“贵”的公司并不“贵”。而随着科创板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一批公司的估值会回归理性,同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公司的估值可能会更高。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齐桂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