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产值过亿元,2000年10亿元,2010年50亿元,2014年100亿元,2017年200亿元……成立于1958年的齐鲁制药集团,经过61年的发展,迈着“一年一小步,十年一大步”的步伐,在规模和体量上一次次实现突破和跨越,已成为中国医药产业的代表企业之一,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前十位。
“大医精诚,家国天下”“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中国,我是齐鲁人,我爱我齐鲁”“用科技表达我们的爱”“造最好的药表达我们的爱”……这样的标语在齐鲁制药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市场服务机构里随处可见。
这些简单通俗的口号里,有几代齐鲁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怀,也有他们做人做事的标准和原则,而这些都在传承中不断发扬。

齐鲁制药工作人员在核对记录生产数据。
不负使命担当锐意改革攻坚
齐鲁制药创建于1958年,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生产时断时续,举步维艰。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100多人的企业生产经营已难以为继。
1981年,李伯涛临危受命,出任厂长兼党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齐鲁制药迅速摆脱困境。
企业重新步入正轨,但齐鲁制药人不敢有丝毫安闲的念头。厂长李伯涛告诫大家,要想真正摆脱束缚,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于是,他们成立了中心实验室,自主研发与对外联合攻关相结合,向科技要生产力。1982年,齐鲁制药成功研制出新产品氨苄青霉素钠;1987年,他们又与原山东医学院联合成功开发国家二类抗癌新药卡铂,在全国迅速引发一场“卡铂热”。
重磅新药接连上市,成就了齐鲁制药的第一个辉煌10年。到1990年,齐鲁制药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跻身济南市工业企业20强。已经站稳脚跟的齐鲁制药人,继续沿着创新驱动的路子埋头向前,“中心实验室”升格为“药物研究院”,科研设备与人才队伍建设随之逐步升级,科研投入持续加大,临床急需的药品接连上市,涉及抗感染、抗肿瘤、心脑血管和精神系统疾病等领域药品。
在创业之初,李伯涛针对当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大量思想、体制机制上的束缚,大胆改革,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龙头,以人才为根本,以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的36字企业发展方针。
这36字方针在当时十分超前。这些理念凝聚了李伯涛对时代及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见,他大胆提出了“十八也用,八十也用”的口号,不唯学历论、不唯身份论、不唯资历论、不唯性别论,打破僵化的用人制度,激发人力资源潜能。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最大程度激活了各类要素的活力,使齐鲁制药从创业之初就带有浓厚的现代企业基因,使企业始终保持对时代和形势的敏感,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当国内大多数企业紧盯国内市场时,齐鲁制药已将目光瞄向了世界,1995年与意大利安替比奥公司合资建立齐鲁安替公司,这一项目是当时山东省医药行业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此后,国际视野不断拓展,成为推动齐鲁制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李伯涛一再勉励干部员工:齐鲁制药一定要做到国内有名,国外有声。
截至目前,齐鲁制药已相继承担近3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过去9年荣获4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已连续多年位列国内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前三。公司先后研发上市200多个产品,其中30多个是国内首家或者独家上市;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0个无菌原料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多个高端制剂产品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个别产品达到95%。

齐鲁制药研究人员使用液相色谱进行药物分析。
加强新药研发拓展全球市场
近三年来,齐鲁制药相继拿到近20个新药上市批文,囊括抗肿瘤、乙肝、艾滋病、眼科等重大、多发疾病领域的一线药物,这样的表现在业内十分抢眼。
为抢占创新药研发制高点,向国际医药产业价值链最高端迈进,齐鲁制药正进行全球化布局。2014年以来,齐鲁制药已相继在美国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以及中国上海建成4个创新中心,构建起以济南总部药物研究院为研发主体,上游与齐鲁制药美国公司、国内外创新研究公司相衔接,下游与各子公司研发部相衔接,涵盖化药、生物药的早期发现、开发、产业化的完整创新研发体系,不断聚合全球医药研发领域的一流科研、商业、管理人才与资源,瞄准世界医药科技前沿和临床急需,开展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科研攻关。
2017年,齐鲁制药建成生物医药产业园——济南高新区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前不久,一座现代化工厂齐鲁乐陵基地一期工程也顺利建成投产。至此,齐鲁制药已相继在全国各地建成九大先进生产基地。
目前,齐鲁制药在研产品200多项,其中30余项为创新药项目。这些项目瞄准临床急需,加快新药研发上市,打破国外巨头垄断,增加可及性;瞄准重大疾病诊疗前沿,大力实施科研攻关,布局一系列“全球新”药物研发领域,破解临床无特效药可用问题,或者为临床提供更高效的替代新药。
齐鲁制药总裁李燕说:“随着国际医药产业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持续加强,竞争趋于白热化,企业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只有不断在产业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才能够真正立于世界强者之林。”
发扬工匠精神提升药品质量
在国内临床用药中,齐鲁制药一直是备受信赖的品牌,除了业内领先的产品线以外,药品过硬的质量是核心要素。
“齐鲁好药”是怎样炼成的?
在齐鲁制药内部,有一句话时常挂在员工的嘴上:企业的百万分之一就是患者的百分之百。这句话是由总裁李燕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公司的质控理念。对药品负责,就是对患者负责,让患者满意是做药、行医的终极目的。
在齐鲁制药人看来,质量并非生产和检验出来的,而是源于设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齐鲁制药从引进大型冻干机等先进设备开始,到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路线,通过不断深入参与国际医药产业分工,从硬件到软件,从思维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因此铸就了过硬的产品质量。
在新产品的研发上,齐鲁制药从开发之初就确定开发目标:要达到什么水平、质量、效果,并根据这一目标逐步发现并锁定研发、生产、储运、使用等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潜在质量风险点,有针对性地设立科学的规避路径,据此设定处方工艺、研发路径、生产路径、后期质量控制路径,使药品在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都符合开发之初的设定目标。
药品生产要从“源头”开始控制,是齐鲁制药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理念,在药品生产全过程监控中,不论是原辅料供应商选择、管理,进厂验收、检验,物料在库管理,还是生产过程控制、工艺管理、包装、贴签、产品入库、产品检验,直至放行发货、售后质量跟踪反馈等,所有步骤都有严格的复核、确认程序,确保生产质量的稳定和持续一致性。
“当我们自己生病时,我们愿意首选齐鲁制药的药品;当我们的家人生病时,我们可以放心地选用齐鲁制药的药品;当我们的朋友生病时,我们可以自豪地推荐齐鲁制药的药品。”这是齐鲁制药人对所生产药品质量的真挚承诺。
秉持赤子之心承担社会责任
“要多想想国家,多想想社会”。多年来,齐鲁制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国企业文化,在努力发展好企业的同时,齐鲁制药还积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奉献爱心。
2018年4月,公司员工发起了“善行团做一百件好事活动”,号召大家认领做一百件好事的任务,每做一件好事就做一张海报,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以此带动更多人参加。活动一经推出,在全公司迅速风靡,北至内蒙古,南到海南,几天时间内各个子公司职工都自发成立了善行团微信群。截至目前,已经有数千人参与,累计做好事几万件。
当然,这不是他们心血来潮,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他们总是愿意花心思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在2017年济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齐鲁制药志愿者服务队的“红马甲”们一直活跃在全市大街小巷,捡拾垃圾、开展创城知识宣传、到路口引导交通、慰问清洁工……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2017年8月,同样是由员工自发组织的“万人保泉护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擦亮家乡城市名片”活动,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后,齐鲁制药四川公司的员工迅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灾区,配合公司开展送医送药援助活动,为灾区尽快恢复秩序做出了贡献。
像这些由齐鲁制药全国各地员工自发组织的公益活动还有很多,这些“民间”活动,与公司统一组织的精准扶贫、送医送药下乡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互补,温暖着那些需要光和热的角落。
(责任编辑:齐桂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