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中国制药工业的成长——“引进来”
时间:2019/08/15  来源:中国医药报: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放,意味着“走出去”和“引进来”。当时,我国的药品生产和研发能力很低。

    1978年我国制药工业生产总值不足80亿元,人均输液产量仅为10人/瓶,1978年全年,整个医药行业销售额仅为72亿元。中国制药工业刚刚起步,行业缺乏相应的法规和监管部门。当时对于中国制药行业的“开放”而言,“引进来”比“走出去”更为急迫。

    持续增长的药品进口额

    1978年以后,我国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截至2017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跃升至近3万亿元,40年间增长了410倍,成为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从1978年到2017年,医药行业进口额从0.4亿美元增加至558.8亿美元,增加了1396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药品进口额为3.86亿美元。到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207.71亿美元,增加了近53倍。

    首家被“引进来”的制药企业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制药工业处于世界顶尖地位,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与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开始洽谈关于输液技术交流与合资建厂的问题。谈判期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给予此次合作法律上的支撑,并加快了谈判进程。

    1980年2月,当时的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和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向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外商投资管理委员会提出合资计划。随后,中日双方签署了《合资经营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合同书》《技术合作合同》和《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章程》三份文件。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的前身,2016年更名为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共同出资7100万元,成立合资公司——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1981年,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在天津成立,我国第一家合资制药企业由此诞生。这是中国制药工业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改革开放在制药行业“开放”的标志。

    合资药企“老五家”

    天津大冢、上海施贵宝、无锡华瑞、西安杨森、苏州胶囊这5家药企,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业内称之为“老五家”。    

    1979年6月,时任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副局长关舟率领中国代表团访美,与施贵宝公司商谈建立合资企业相关事宜。双方签署了合资经营备忘录,期望在我国建设一个能生产无菌粉针、片剂、霜剂、栓剂等多种剂型,且国际先进的综合性制药企业。    

    1980年7月,当时的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正式批准在上海建立与施贵宝合资的制药企业。1982年5月15日,总投资11164万元的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虽然是国内成立的第二家合资制药企业,却创造了国内制药工业的多个第一,如:    

    第一个中美合资的制药企业;    

    第一个建立专业医药销售队伍的制药企业;第一个通过美国FDA认证,将西药制剂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首家合资企业;    

    它还建立了中国第一支非处方药物推广队伍。继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后,无锡华瑞、西安杨森、苏州胶囊也先后成立。1982年9月,中国与瑞典合资的第一家企业——无锡华瑞制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560万美元,主要提供肠内营养产品等。1985年10月,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其由美国强生公司全资子公司比利时杨森制药公司与陕西省医药总公司、陕西汉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司合资兴建,总投资1.5亿元。1985年7月,中美合资企业苏州胶囊有限公司成立,为中国引进了高质量空心胶囊制备技术。    

    “老五家”的成立见证了中国制药工业改革开放的开端,是中国现代制药工业发展中重要的一步。有了“老五家”的成功示范,一大批跨国药企纷至沓来。    

    【摘编自《中国医药研发40年大数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