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药咨询机构IQVIA(艾昆纬)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医院医药市场MAT(见注)总销售额达7551亿元,同比增长3.7%。2018年第一季度零售药店MAT市场规模达到1710亿元,同比增长4.6%。以市场表现来看,跨国药企和本土企业分别在医院医药市场和零售药店市场占据优势地位。
医院市场:跨国企业收益颇丰
据IQVIA《中国医院药品统计报告》,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医院医药市场总销售额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跨国企业的销售额达到50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6%;本土企业的销售额为1396亿元,同比增长2.4%。
第一季度的MAT总销售额达7551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跨国企业MAT年销售额为1930亿元,增速为10.2%;本土企业MAT市场规模为5621亿元,增速为1.7%。
在企业季度销售额和MAT销售额排名的前三位中,跨国企业占有两席。
从治疗领域来看,全身性抗感染药位居季度销售额第一名,其MAT销售额达到1186亿元,同比增长率为6.8%;中成药季度销售额排名第二,MAT销售额近1302亿元,但MAT同比增长率为-3.2%。呼吸系统用药的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6.7%,MAT销售额同比增长13.3%,为所有品类中最高。除全身性抗感染药及呼吸系统用药外,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剂、心血管系统类药物、血液和血液形成器官类别增速均高于整体市场。
从产品季度销售额来看,跨国药企包揽了前三位,分别为阿斯利康的普米克令舒、辉瑞制药的立普妥和赛诺菲的波立维。值得注意的是,从MAT销售额同比增长率来看,本土企业的销售增长势头猛烈,东阳光长江药业的可威MAT同比增长率近161.1%,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扬子江药业等企业的数据表现也十分抢眼。
药店市场:本土企业举足轻重
据IQVIA2018年第一季度全国地级市零售药店数据,2018年第一季度MAT零售药店市场规模达到1710亿元,MAT增长率为4.6%。
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在零售药店市场的占比分别为44%和43%,且非处方药市场规模增速更快,为5.2%。从41个核心城市的市场表现来看,本土企业表现更佳,分别占到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销售总额的87%和64%,其销售额分别以6.2%和4%的增速增长;而跨国企业在处方药市场和非处方药市场的增速分别为4.7%和-0.8%。
分析零售非处方药和保健品市场,广东、四川、江苏、河南、辽宁、湖南、浙江、山东、湖北、河北10个省2018年第一季度占全国MAT销售额的62.5%,其中榜首广东占据19.4%的市场份额;本土企业在各省的市场份额都超过了85%。
感冒咳嗽是非处方药市场中最大的品类,占据26.2%的市场份额;维矿类和营养补充剂其次;第三为镇痛类。受到季节性流感暴发的影响,感冒咳嗽品类增速最快,达到9.5%;镇痛类的增长速度为8.5%,两者增速远超市场平均。
中成药在零售非处方药市场的市场占比为55%、增速为6.5%,是最主要的增长驱动力。在第一季度MAT销售额排名前20的产品中,有13个中成药产品,其中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阿胶产品在今年第一季度MAT滚动销售额位列第一,同比增速为14.8%。
零售处方药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西药是这片市场主要的增长贡献源,占零售处方药市场的74%,同比增长4.9%。2018年第一季度MAT销售额排名前20的处方药产品中,有13个产品来自于跨国企业,占到11.2%的市场份额,且增速略高于本土产品。
注:MAT为滚动全年数据,指定时间节点往前追溯12个月的数据总和,此处指2017年第二季度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
(文中数据由IQVIA提供,本报记者杨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