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主办的2018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来自我国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余位国际知名专家齐聚一堂,探讨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解决路径,共同为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探寻“中国方案”。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粮食安全是基础,食品安全为保障,营养与健康安全才是食品工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重点入手,进行关键领域热点问题的全面梳理与总结,将为我国食品安全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持续稳定并迎来转型升级
从2008年到2018年,我国食品工业经历了凤凰涅槃式的蜕变,食品安全形势逐渐稳定向好。“今天,我们终于向人民交出了一份还算合格的‘答卷’。这10年来,相关食品安全舆情热度持续降低,食品安全态势整体稳中向好,食品安全保卫战成效显著。中国食品工业体系愈发稳健,食品工业产值由2008年的4.14万亿元,增至2017年的10.52万亿元,10年间增长了1.54倍。更可喜的是,作为全球体量最大的食品消费市场,2017年国家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7.6%,较2014年的94.7%提高了2.9个百分点。这不仅是中国食品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历程,更意味着行业将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孟素荷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表示,我国食品安全保卫战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食品安全数据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形成了全国联网的食品安全数据库体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显著提升,初步形成以国家级监测机构为龙头,逐步向省、市、县各级延伸的完整监测体系;食品安全源头治理力度加大,提高了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冷链物流水平;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消费者维权、社会监督有效运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作用显现,为政府科学监管提供了依据;食品安全科普效果明显。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张志强表示,食品安全的保障在于建立最严谨的标准。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坚持发挥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对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科学支撑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技术机构的沟通与合作。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24项,涉及食品安全与营养指标近2万项,基本覆盖日常消费的食品品种。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介绍,10年来,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日益完善,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普遍推行了良好操作规范,5000多家食品企业建立了诚信管理体系,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更是实现了产品100%可追溯。
由被动应对走向风险预防
“中国食品工业在食品安全产业链完善再造、发展方式由高速向中速转轨的双重压力下,走过了理念愈发清晰、目标更加坚定的风雨10年。”孟素荷表示,在中国食品界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企业产业链安全建设发生了由弱到强的变化,而且在大数据支持下,对进出口食品及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与预防也有了重要进展。“更重要的是,国家风险评估及风险交流体系形成有效的科学积累,促使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从10年前的‘危机应对’走向更加主动、从容的‘消费者教育’和‘风险预防’。”孟素荷说。
张志强介绍,近年来,卫生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构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目前已在全国的2808个县市区设置了食品污染监测点,监测品种涉及粮油、果蔬、婴幼儿食品等29大类,监测项目达259项,几乎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环节。同时,在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全国已有9780家二级以上医院作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已收集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1770万个,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与营养标准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情况和科学数据。
从关注安全到安全健康并重
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已持续9年专注探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今年的会议首次增加了“健康”二字。这不仅是名称的变更,还反映出我国食品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人民健康与安全意识的提升,食品安全的触点更多、更复杂。因此,科技在未来的食品安全与健康评价中将被更多聚焦。要提升中国人的营养与健康水平,不仅要靠科普的力量引导家庭及餐饮行业提升健康意识并做出改变,还有赖于中国食品工业快速而有效的健康转型。”孟素荷说。
张崇和表示,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已进入发展的新时代。食品消费升级为全球食品行业的繁荣发展开启了新“蓝海”,同时也对食品行业的安全健康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陆续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等政策,为中国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指引了方向,为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不远的未来,中国必将开创食品安全健康的崭新局面,必将为全球食品行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张崇和说。
对此,张崇和建议:应以交流合作凝聚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发展动力,以行业自律打造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坚实基础,以科技创新增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内生力量,以科普教育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全民素养。“食品安全和健康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望。食品界应齐心协力深化国际交流、互学互鉴,积极分享食品安全经验,从而推动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提升;食品安全和健康有赖于行业自律,应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树立守信自律典型,使企业自觉践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发展科技是推动食品安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行业应紧跟发展趋势,加快科技创新,攻克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化解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的科学技术方案;要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引导消费者安全饮食、健康饮食,建立国际化食品安全科普平台。”张崇和说。
据了解,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营养和健康投入了更多关注。“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向营养健康过渡,是我们对网络餐饮健康的理解。”饿了么副总裁兼首席食品安全官王三虎介绍,饿了么以“互联网+营养健康”为理念,在线下对配送人员进行健康培训,同时通过线上APP向用户进行营养健康宣传。“饿了么每天的订餐量约为1000万单,借助庞大的数据支撑优势,我们可以对食品营养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向用户推荐营养配餐。同时,我们还实行餐品原材料营养公示制度,将菜品中的配料及营养成分向用户公示,以满足用户不同的营养诉求。”王三虎说。
创新发展共同面对新挑战
“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当下食品界共同的使命和追求。孙宝国指出,进入新时代,食品安全面临来自国内和国外、传统和现代、业内和业外、主观和客观的多重压力和挑战,保障食品安全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有待提升,源头污染、微生物污染治理等工作仍待加强。
孙宝国表示,目前,食品安全网络环境仍然处于被谣言污染的状态下,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严峻。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没有完全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源头污染、微生物污染、新的消费模式对于食品安全的隐患和风险也不容忽视。“源头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不亚于食品加工过程的风险,比如农兽药滥用以及‘镉大米’‘三聚氰胺’事件等均是源头污染;微生物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风险不亚于化学污染,2011年美国的‘毒香瓜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安全事件,因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美国有13人死亡。此外,新的消费模式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也不应忽视,保障网络食品安全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孙宝国说。
孙宝国表示,从传统的化学污染、非法添加、重金属到病原微生物、真菌污染,食品安全的风险点还在不断变化。因此,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全链条追溯模式,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此外,企业应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力争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