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工匠精神培育优势中药大品种
时间:2017/11/10  来源:中国医药报: :  

        当燕山古老的山脊线,一路逶迤穿越古北口进入承德大地,更展露出广袤与坚韧。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一代企业家们,以博大的胸襟与智慧,追寻着几千年中华文明,努力实现“中国梦”,以护佑健康福泽众生。

        2015年10月30日是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颈复康药业)的主导产品——腰痛宁胶囊上市30周年的喜庆日子。该产品由十味中药组成,深受腰腿痛患者信赖,创造了上市30年生产百亿粒,惠及患者上亿人次,产值数十亿元的优异成绩。腰痛宁胶囊先后获得中国中药名牌品种、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低价药目录品种,以及中国最受欢迎的风湿骨病药品、全国百姓放心药品种等多项桂冠……

        药海钩沉  郭晓庄和“二号散”

        2015年12月10日,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抗疟的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在全球医学界引起对中医药的极大关注。而在我国的中药领域,像青蒿素一样的“奇药”并非青蒿素一个,腰痛宁胶囊因其独特疗效,被誉为“北方白药”,是当之无愧的又一中药界瑰宝。

        腰痛宁胶囊最初来自河南南阳郭家的家传秘方“马钱子散”及“二号散”,而后者的研发者是如今已经87岁高龄的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郭晓庄。郭晓庄自幼承庭中医世家,先后任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协作组副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副主编等职务,并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5年,风华正茂的郭晓庄从同济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唐山煤炭医学院从事西医工作。唐山是中国的煤炭之都,上世纪50年代腰腿疼是矿工的职业病。那时郭晓庄便已对经典方剂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深入研究。依据中医药“君臣佐使”理论,他将马钱子以不同的用量配以其他药材,配伍出几个不同方剂,开始以兔子、狗等动物进行实验,再用以对煤矿工人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慢性风湿关节炎等职业病进行治疗实践。1958年郭晓庄进入辽宁中医学院继续深造,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研究。

        1965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郭晓庄率领医疗队到燕山山区为农民巡回医疗。当地的农民劳动强度大,有大量腰腿疼患者,轻者不能劳动,重者长年卧床,在一个有20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竟有十几例重症腰腿疼患者。巡回医疗的日子里,一件陈年往事时常浮现在郭晓庄眼前。在同济大学读书的时候,带教老师是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著名教授,当一位两年多难以下地干农活的鄂西山区来的农民,由儿子搀扶千里迢迢来到医院进行检查,面对检查结果为严重腰椎增生及坐骨神经炎,而教授给出的处方是阿司匹林时。这位农民取药后含着泪说:“这药我已吃了一箩筐,至今胃还在痛,但没管啥用。”但教授却只能摊开双手无奈地说:“现代医学治疗只能到此为止,我也没有任何办法了。”难道腰腿疼真的是束手无策?郭晓庄反复思索。在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的日子里,他不仅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用中医药尝试攻克腰腿疼顽疾的决心越来越大。

        回到唐山煤炭医学院后,郭晓庄遵从“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诲,他扎进浩繁的医学、药学典籍中,全力收集民间偏方、验方广泛参考,于数以千计历代验方资料中,逐渐筛选出记载可靠的二十余种处方,并发现诸多经方、验方多有马钱子一味药,由此证明了其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根据“马钱子散”基础配方,郭晓庄依从中医“君臣佐使、遵古炮炙”进行多次试验。

        马钱子,又名“苦实把豆(《飞鸿集》)”,系马前科植物干燥成熟种子,实为一种含有“士的宁”等化学成分的中药材,味苦、性温、大毒,入肝脾经,有通络止痛,消肿散结之功。《本草原始》曰:马钱子又名番木鳖,木如木鳖子大,形圆而扁。有白毛,味苦。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难治性疾病,虽为历代医家推崇,但自古以来医道不高者从不敢随便使用。郭晓庄依次再查清代医籍《医宗金鉴》《外科全生集》《医林改错》等,惊喜地发现,古代医书记载有马钱子炮制减毒法。潜心系统的研读为郭晓庄打开了一扇窗,他深刻体会到,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与西医大相径庭,中医以病因、病机为出发点,在整合医学理论、治疗疑难杂症上更有独特之处,西医束手无策时,恰恰是中医有作为之时。

        然而,焦点依然集中在“马钱子有毒”上,减毒、无毒成为郭晓庄必须攻克的难题。尽管典籍中录有复方治疗经验,但对其炮制减毒方法及应用剂量却不尽相同,郭晓庄也不敢擅自使用。他说:“中医学,每前进一步都很难,尤其对马钱子的使用,现代人更是经验匮乏,我只能‘钻进’书堆找资料。唯一方法便是‘以身试药’,用以判断药物反应与副作用。”

        郭晓庄先以自家铁锅熬制马钱子,只觉其苦异常入口麻涩,乃至铁锅多次洗刷依然难除其苦——再以狗做实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后,郭晓庄决定亲自服药试验。试药在医学院领导和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下进行,为确保郭晓庄人身安全,现场提前备有中毒抢救药物。在试药的日子里,郭晓庄以比原处方增加2倍的剂量,分4次每日下午服下,即1.2克、1.8克、2.4克和3.0克,前两剂服用后无任何反应,第三剂服用后四肢偶有颤动,第四剂服用后偶有的不自主运动将饮水杯碰翻,下肢温热咬肌发紧,但约1小时后即恢复正常。实践证明,这个超出常用剂量2倍的方剂入体后并无中毒反应,可以确定该剂量可安全用于临床。

        第一个“吃螃蟹”的患者是被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困扰多年的老杨。郭晓庄说:“你是第一个使用‘二号散’的患者,它应该对你的病有疗效。你敢吃吗?”老杨说:“你是医生都敢吃,我为啥不敢吃?”一周后,老杨的腰痛明显缓解,两周后便可步行甚至骑自行车,一个月后可以从事体力劳动了……

        患者的使用反馈,极大地增强了郭晓庄继续开展临床研究的信心,第二例、第三例……伴随唐山煤炭医学院关节炎门诊的开设,“二号散”疗效甚好的信息不胫而走,许多患者不远千里慕名前来就诊,求医问药电话与感谢信纷至沓来。

        1973年,郭晓庄撰写的“二号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炎等11个病种、几百例病人的疗效观察论文发表在全国著名医药学术刊物《医教科研通讯》上,并被中国中医研究院列为“年度全国优秀医药成果”载入汇编。由此,一个来自民间的家传秘方,经过中医药研究者多次提炼升华,终以疗效神奇的口碑,为“二号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临床试验数据。

        但天有不测风云,“二号散”研发刚刚渐入佳境,1976年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失去妻子的郭晓庄从废墟中爬出,第一件事便是寻找所剩无几的“二号散”资料。1980年,郭晓庄结合废墟中挖出的少数资料,重新总结“二号散”研制以来对上千例患者的疗效观察,统计出的治愈率为60%,显著疗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5%。十年后,郭晓庄对“二号散”处方再次进行完善,终于确定“二号散”由马钱子、土鳖虫、全蝎、僵蚕、乳香、没药等十味道地中药材组成,并总结出120例临床观察论文,发表在医学刊物《中医杂志》和《上海中医药杂志》上。

        与时俱进  倾情再造腰痛宁

        新中国成立初期,承德医药工业开始兴起。1952年,7位中青年药工以一口大锅、几把切药刀、一个药碾子、一头毛驴,价值5万元东北币的药材为基础,以生产加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开始了前店后厂的创业。1953年,承德市中药厂正式成立,建起22间厂房,着手生产120余种水蜜丸、散剂等药品以及200余种饮片,由此成为时称热河省的第一家国营中药厂……

        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处在艰难曲折发展阶段的承德中药厂(颈复康药业前身),急需寻找一种既具研发前景,又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就在大家绞尽脑汁广泛寻找时,毕业于唐山煤炭医学院的技术员张德蕴,忽然想起老师郭晓庄在中医临床课上讲到,“二号散”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甚佳,就积极向厂里推荐。寻药先需寻人,厂里当即派副厂长李沈明与技术员张德蕴,直奔唐山探访郭晓庄。

        当时正值冬季,冰天雪地下,年轻的李沈明一路颠簸心怀忐忑,他不知这个从未谋面的郭晓庄能否接待他,更不知郭晓庄能否将验方交给他。可喜的是初次见面,郭晓庄就认可了承德中药厂和李沈明,两人很快达成共识,共同承担“二号散”的研制开发工作,尽快将“二号散”推向市场。

        1984年秋天,郭晓庄带着凝聚20余年心血的“二号散”亲临承德中药厂等实地考察。几天里,李沈明寸步不离陪伴在郭晓庄左右,他诚恳的态度与工厂的严格管理、规范生产,给郭晓庄留下良好印象。郭晓庄意识到,要想造福更多的风湿病患者,“二号散”必须找到一个可靠的“婆家”,实现工业化大生产。他当即与承德中药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将“二号散”更名为品牌特征更为突出的“腰痛宁胶囊”。好马还需配好鞍,为使药品达到更好疗效,郭晓庄与学生王志文提出配以黄酒为“药引”,尽管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是治疗作用却是事半功倍。也就是从那刻起,看似普通的黄酒与腰痛宁胶囊珠联璧合,成了经典搭档。

        1985年,承德中药厂将500例腰痛宁胶囊治疗临床资料上报河北省卫生厅,同年10月30日腰痛宁胶囊获准投产。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起步,不仅奠定了腰痛宁胶囊以全新面貌走向市场的坚定的基石,而且也开启了承德中药厂全面进入中药现代化生产的征程。腰痛宁胶囊也成为挖掘中医药民间宝藏并合理利用的成功典范。

        此后,腰痛宁胶囊一路高歌猛进,广受患者赞誉。在1990年召开的德国汉堡国际传统医学学术研讨会以及1995年召开的美国东方传统医学学术大会上,腰痛宁胶囊以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的数据惊艳四方。

        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令中医古方焕发生机。如果说郭晓庄是腰痛宁胶囊研发的缔造者,那么李沈明率领的精英团队便是带有理想主义情怀、将腰痛宁胶囊推向更广阔市场的践行者。“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在李沈明的带领下,腰痛宁胶囊又经过连续多年的自主创新,质量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腰痛宁胶囊以马钱子为君,因此,如何令其在遵循古方的基础上更好地物尽其用,既保持独特的疗效,又降低毒副作用,在毒性与合理疗效之间实现平衡是关键。为此,颈复康药业研发人员潜心开展以士的宁和马钱子碱为指标的减毒增效攻关活动,重新建立评价方法,研制独特的炮制工艺。传统炮制方法多种多样,明代曾以豆腐煮、牛油炸;清代亦有泡去毛,水浸油炸后土粉反复制作……颈复康药业研发人员大胆突破传统思维,将现代科技与老药工丰富实践经验结合,创新性地采取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含量双控指标,进行了长期的规范化研究,历经数年反复试验,终于探索出了既保留传统技术,又具现代工艺特色的独家“遵古炮炙”的工艺,即以马钱子专用机械替代手工,取洁净河砂置炒制容器,武火加热至滑利状态后,将马钱子恰时投入,不断翻动至表面鼓起、酥脆,再至规定程度取出,之后筛去河砂放凉入药,同时严格把握辅料比例、砂烫温度和最佳时间,终于使马钱子在去毒的同时疗效得到更大发挥。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药品质量体现的既是制药人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也是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对于患者而言,药品质量代表的是疗效与安全性,直接关乎生命安危,而一旦面对广阔的市场,药品质量则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能力。

        颈复康药业从腰痛宁胶囊上市那天起,便将不断提升质控标准、生产一流产品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1987年,颈复康药业从马钱子的士的宁含量测定入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取代了最初的酸碱滴定法,使士的宁精准含量由每粒1.15毫克~1.58毫克进一步压缩20%。2006年,为确保药品安全有效,颈复康药业以高效液相分析仪测定士的宁及马钱子碱和麻黄碱的含量测定,再次收窄了士的宁的含量范围;同年又与清华大学中药现代研究中心合作启动了“腰痛宁胶囊全过程多途径质量控制新技术及应用”科研项目,2008年,项目完成并实施,得到了国家药典委员会的认可。

        腰痛宁胶囊第三次质量标准的提升是一次新飞跃:首次成功应用指纹图谱技术,建立了含有10个共有特质峰的图谱,不仅以全新的姿态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整体质量控制,而且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中药指纹图谱是借用DNA指纹图谱发展而来的,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鉴别中药品种与评价中药质量最为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综合性可量化的用以鉴别真伪、评价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均一性和稳定性的色谱鉴定方法。其鉴别和评价难度在于异常复杂的中药成分,会以多种化学成分混合出现,从而以“多种化学成分符合”的复杂性构成了中药化学信息。指纹图谱将中药化学信息通过图谱等方式进行表达,将复杂的化学成分进行科学分离,形成高低不同的“峰”,由此组成色谱图,其所保留的时间、高度和“峰”面积,分别代表了各自不同成分的量。指纹图谱运用到腰痛宁胶囊质量评价中后,可同时测定士的宁、马钱子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甘草酸5个指标成分含量,并对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含量同时规定上下限范围,使腰痛宁胶囊成为《中国药典》收录的16个含有马钱子成分药品中唯一同时测定5个指标成分的品种,奠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产品品牌价值。

        腰痛宁胶囊堪称中医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颈复康药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腰痛宁胶囊上得以充分体现。腰痛宁胶囊的组方源于家传秘方民间中医经验的口口相传,上世纪80年代获批上市,当时由于条件所限缺乏大样本科学统计,由此也出现了临床病例观察项目不全面的缺陷。为此,2014年,颈复康药业启动了系统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工程。历时近3年,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50家临床医院开展观察研究,纳入2326例受试者,对腰痛宁胶囊治疗寒湿瘀阻经络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风湿性关节痛五大病症开展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并同时推出了药物经济学评价。

        2016年1月9日,中国中药协会与颈复康药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共同举办了“腰痛宁胶囊上市30年成果发布会”。出席会议的300余名国内中医药界专家学者、临床机构人员、临床医生共同分享了“腰痛宁胶囊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的研究成果。在药物安全性方面,按Ⅳ期临床试验标准完成的2326例腰痛宁胶囊大样本临床安全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42%,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在药物疗效性方面,再次印证了腰痛宁胶囊是一个在治疗风湿骨病领域具有临床优势的中药产品,为腰痛宁胶囊临床有效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的循证依据,该药尤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改善有确切疗效,充分展现了中医药“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在药物的经济性方面,腰痛宁胶囊为《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低价药品目录》药品,患者每天用药费用只需3~5元,通过药物经济学评价对成本、效果分析显示,该药作为一种更为经济的治疗方案,优于上市的阳性对照药,充分肯定了腰痛宁胶囊是一种经济、廉价的有效药物;在药物质量稳定性方面,颈复康药业因采用腰痛宁胶囊全过程多途径质量控制新技术、新成果,形成了从原料采购、炮制加工到半成品检验和成品检验生产全过程的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生产关键环节采用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技术和全过程的指纹图谱控制技术,使得腰痛宁胶囊的质量控制技术和产品标准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中医药界专家对腰痛宁胶囊的学术价值给予高度认可。国家药典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药物研究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指出,腰痛宁胶囊是一个在治疗风湿骨病领域颇具临床优势、不可多得的中药产品,其能够在市场上保持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重视药材的质量,严格控制毒性成分,一次又一次提高质量标准;通过长期大样本的再评价研究,不仅明确了该药的临床定位,主治病症,证明了该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和经济性,同时也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循证依据,更为含毒性药材的复方中成药制剂上市后再评价,建立了示范性的科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同样对腰痛宁胶囊给予高度评价:“颈复康药业秉承‘济世养生、至诚至仁’的社会责任,坚持以科技引领的发展之路,才培育出腰痛宁胶囊这样一个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优势中药大品种。这种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不仅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可靠依据,成为同行业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为传统中药制造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方法与模式。腰痛宁胶囊再评价的相关技术方法,在打破传统化学药品检测方法的同时,也成为今后全国中成药检测方法的优秀范例。”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