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食糖产业加速裂变转型
时间:2017/11/22  来源:中国医药报: :  

找准定位创新发展

食糖产业加速裂变转型

        食糖主要是指白糖、红糖和冰糖,它们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食品工业及下游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料。目前食糖产业已经成为广西、云南等主产糖省(区)的支柱产业。“由于我国糖料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加之良种良法推广缓慢,糖料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糖料种植成本高,制糖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国际竞争力。”中国糖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闫卫民在11月2日于广西南宁市举行的2017中国糖业博览会暨广西泛糖产品交易平台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启动仪式上,中国糖业协会发布《糖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承担起保障食糖供给、维护糖业产业安全和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组织全行业抓机遇,调结构,练内功,降成本,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国糖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云南糖业协会理事长邓毅表示,近年来我国制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产业集中度都有明显提升。《国家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中提出,要以广西、云南两大糖料蔗主产省(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及“生产条件逐步改善”两项规划为目标,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中连片,因地制宜降低坡度,提高土地平整度,增强田间道路通行能力和培肥地力。同时,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着力解决关键技术研发问题,全面提升国产甘蔗收割机技术水平。

        食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也体现在企业并购、集中发展等方面。以广西为例,2016年以来,广西大力推动制糖企业战略重组,坚持政府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源为原则,重点支持6家核心制糖企业进行重组:如南宁糖业收购英联糖业5家糖厂、中粮糖业收购德保华宏公司和永凯左江糖厂等。来自中国糖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广西制糖企业集团从17家减少到14家。2016年/2017年制糖期,6家核心制糖企业产糖量约占全区产糖量的70%左右,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7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武在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暨年中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将现有制糖企业重组为5~6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糖业集团,将现有100多家糖厂整合为60家左右综合效益较高的糖厂,提升广西糖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制糖产业面临挑战

        闫卫民指出,我国制糖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糖料生产效率低,糖料成本居高不下;二是制糖企业生产成本高;三是国内食糖市场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四是食糖进口关税较低,宏观调控难度大;五是世界各国都对本国糖业实施有效保护;六是我国糖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闫卫民表示,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连续几年的超量进口食糖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冲击,致使全国制糖行业自2012年/2013年制糖期始,连续出现三个制糖期亏损,总额累计达147.3亿元。糖农种植积极性减弱,糖料及食糖产量双双下滑,行业发展受到重创。

        来自北京布瑞克农信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食糖:2016-17榨季总结及2017-18榨季展望》数据分析称,“食糖生产中糖料成本占比大,其次是税费,我们糖料入厂成本较巴西高出一倍以上,高糖料价格导致我国食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邓毅表示,我国主要糖料主要由甘蔗和甜菜构成,甘蔗糖占比接近90%,可以说甘蔗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着食糖的生产效率。国内食糖加工环节成本与国际差异较小,食糖高成本矛盾主要集中在糖料生产过程。如广西、广东等地的甘蔗生产成本及种植模式与国外相比差异极大,还多以家庭小户种植为主,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人工成本高,这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制糖成本。而国内制糖成本高昂,直接导致大量国际食糖涌入国内市场。

        内外“双修”找出路

        “加快制糖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在于要积极提升食糖生产绩效,还在于要积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在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改造,实现内外‘双修’。”邓毅表示。首先,制糖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市场形势,主动应对市场变化,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其次,针对当前主产区基础设施落后等情况,相关部门应制定具体改善措施并认真落实,为制糖产业降本增效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另外,应以龙头企业为引导,改善劳动力缺乏现状,积极提高制糖业竞争力,同时处理好进口糖和国产糖的关系。

        闫卫民表示,全行业应以《行动计划》为规范,抓住当前实施食糖保障措施等机遇,着力推进糖料生产的良种良法和全程机械化进程,提高糖料单产、含糖和糖农种植收益;扎实做好绩效对标管理,加快糖厂适用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步伐,使制糖行业物耗、能耗及污染排放进一步下降,促进制糖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高,实现食糖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拓展以及行业降本增效和转型。

        《行动计划》中明确了糖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至2022年全国制糖行业实现“两个300元”目标,即在不提升糖料价格基础上,糖农每亩增收300元,制糖企业吨糖生产成本降低300元。据了解,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粮屯河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糖业知名品牌纷纷推进“双高”(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采取“对标追标”“二次创业”等举措促产业升级。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资料显示,今年年初,全区主要围绕学先进找差距、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全员质量管理、加强品牌建设等八个方面开展“对标定标追标”管理年活动,采取措施提高广西糖厂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节能减耗等,以应对挑战和抵御风险。此外,全区不仅扎实推进“双高”基地建设,同时坚持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甘蔗—制糖—废糖造纸/发电/人造板/绿色环保餐具—废液碱回收—再利用”等生态产业链和循环经济体系,并已具备了一定规模。

        洋浦南华糖业集团高级工程师杨松青表示,目前不少制糖企业积极开展“二次创业”新热潮,以循环利用的方式,有效延伸了制糖废弃物产业链。不仅把蔗渣加工成生物肥料,也用来养牛,实现“以蔗养牛,以牛保蔗,蔗牛两旺”的目的;同时产糖析出的糖蜜也作为朗姆酒的重要原料,达到了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充分利用甘蔗渣、糠醛渣等目标。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