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他山之石|“亚洲生物之城”的进阶之路(上)
时间:2021/03/25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作为亚洲发展最快的生物产业集群,新加坡依靠强大的数码科技实力和充满活力的研究生态体系,不断地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无人知晓的生物医药领域“小白”成长为全球医药产品临床研究和试验管理活动中心,吸引辉瑞、罗氏、诺华等世界级药企入驻,并将其设定为亚太地区总部。

      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363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其中,制药行业产值达到219亿美元,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144亿美元。

      发展至今,新加坡在生物医药领域共有300多家企业,50多间制造工厂,50多家研究机构,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4000人,庞大的市场体量和高精尖的人才队伍使其国际竞争力呈阶梯式提升,并逐步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价值链的重要环节。

      “40年”:从“小白”到亚洲领先的时间跨度

      上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已经结束了经济的第一波腾飞,发展步伐逐渐放缓,甚至在1985年出现了经济衰退。在深思熟虑后,新加坡政府决定开始转型,让经济不再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的工业,而是将目光瞄准了有着高科技、高产值著称的生物医药产业。

      但新加坡在生物医药领域完全就是一张“白纸”。20世纪80年代的新加坡在生命科学领域只有国立大学的生命学院在苦苦支撑,虽然实力强大,但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学领域,对生物领域的研究微乎其微。而且,新加坡本土没有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药企业,也没有成熟的教育条件培养相关人才。

     启动“外援政策”,加速产业建设

      于是新加坡开始“另辟蹊径”。通过与多方接洽,新加坡政府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引入一批生命科学领域的明星学者,来帮助新加坡建立起自己的生物医学产业。西德里·布伦纳就是第一位发现新加坡潜力的专业人士。

      西德里·布伦纳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曾在2002年因解析出了“基因密码”与信使RNA的功能,一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新加坡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全职加入新加坡工作的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之父”。

      1985年,布伦纳来到了在生物医药界“一穷二白”的新加坡,开始帮助该国建立第一所科研机构——分子生物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IMCB),这也是新加坡向生物医药产业转型的起点。

      此后,布伦纳一直致力于帮助新加坡建立起完整的医药研发体系,特别是在至关重要的人才培养方面,布伦纳创立了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研究生学院,为新加坡本土研究院以及高校培养了一大批生物医药领域高精尖人才,这也为后来新加坡成为亚洲医药产业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确顶层设计规划,各职能机构分工明确

      进入21世纪,在生物科技行业积淀已久的新加坡逐步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产业,并详细制定了“BMS”计划,该计划主要涉及三个职能机构,分别是生物医学科学小组(EDB)、第一生物资本(BOS)和生物医学研究委员会(BMRC)。其中EDB负责工业发展,BOS负责对创新型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而BMRC负责协调和资助公共部门和学术研究,并支持科学家的培训。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也同步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推出如研究、创新与企业2020计划(RIE2020)、医药创新计划(PIPS)等鼓励性政策推动该行业发展,并联合医药企业培养专业人才。而对于外商投资者,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会为其大力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帮助其搭建伙伴关系,保障国际生物制药企业在新加坡的顺利发展。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新加坡已经彻底甩掉了“生物医药小白”的帽子,并以一匹“黑马”的姿态成为了全球生物医药领域极为重要的一环。而在更具说服力的产值方面,新加坡从2005年开始至今,连续16年达到百亿美元级的市场体量,并一直保持增长,从未出现下滑。

       “5.8平方公里”:两大核心园区的整体面积

      一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核心园区的打造。作为亚洲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一,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以“大士制造”为产业基础、“启奥研发”为创新源头的产业集聚格局,总规划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

      大士生物医药园:以医药制造企业为中心,旨在带来税收和就业

      大士生物医药园是新加坡第一个正式设立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2000年建成,共占地360公顷。园区位于新加坡东部的大士区,距离中部纬壹科技城8公里,离新加坡唯一的国际多功能港口裕廊港仅20分钟路程,占据了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士生物医药园的核心定位是生物制剂和医疗设备,主要供生物医药企业建设生产厂房。园区内可见公路、排污系统、供电、供水和电信线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并引进了蒸汽、天然气、冷却水和废物处理等第三方公用设施和服务,为入驻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生产制造环境。

      截至目前,大士生物医药园已入驻众多国际巨头的大型制造工厂和企业总部,如默沙东、辉瑞、罗氏、安进、艾伯维等。这些国际巨头的相继入驻,在推动大士生物医药园成为亚洲生物医药制造中心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启奥生命科学园:以科研机构为中心,旨在推动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

      启奥生命科学园地处新加坡心脏地带,离新加坡主城区只有2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自2000年开始筹备,具体细分产业定位在生物医药研究与生产、医疗器械研发与制造、疾病研究等领域,涉及产业环节涵盖高端技术研发以及科学试验。

      作为生物医药研发“圣地”,启奥生命科学园临近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两所国际顶尖学府,并集中了7个生命科学领域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数量超过2000名。

      面对巨大的校内技术和专利对商业转化的需求,启奥园充分发挥技术交流分享平台作用,加速科研成果从研发到临床进一步商业化的进程,形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开发的完整产业创新链。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还在启奥城内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局,促进产业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联系,对园区内产业项目进行认证、资金资助、园区资源协调等工作,帮助企业顺利落地。

      启奥生命科学园已经历五期建设,第六期将于2022年完成。该园区是新加坡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载体,其发展历程与新加坡“BMS”计划的不断落实息息相关,园区重视技术创新,并系统构建了完善的产业孵化体系,正逐步向新加坡“BMS”计划的终极愿景——亚洲生物城迈进。

      “300家企业”:药企巨头的亚洲根据地

      企业始终是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新加坡来说,虽然目前只有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但这些入驻企业的“含金量”极高,所能产出的价值也更为明显。

      截至目前,新加坡已聚集了大量全球顶尖药企,如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艾伯维、诺华、辉瑞、罗氏、赛诺菲、安进等。这些企业均把新加坡设立为亚太地区总部,并投入大量资金在此建立了大型制造工厂和研发中心。

      葛兰素史克是第一个入驻新加坡的世界级药企,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生产和市场销售。依托于新加坡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葛兰素史克在亚洲市场的覆盖范围也在持续扩大,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2015年,葛兰素史克正式将亚太地区总部搬到了新加坡,近150名全球或地区高管被调到新加坡,以促进企业在该地区更快且更有效的决策制定。

     进入新世纪以来,葛兰素史克在新加坡“大动作”不断,斥资4亿美元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3家制造工厂和首个临床前实验室,现拥有员工数量超过500名,生产的13种活性药物成分主要用于治疗呼吸、肿瘤学、过敏、抗病毒和神经疾病。

      紧追竞争对手的前进步伐,瑞士制药巨头诺华也开始在亚太地区发力,先后投资6.8亿美元在新加坡设立了制药厂和一座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生物技术生产基地,主要支持潜在新产品的临床和商业化生产,包括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

      除此之外,近年来中新经贸合作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些国内药企开始进入新加坡市场,并将其作为开拓东南亚市场的重要“跳板”。以来自江苏的开放式生物技术平台药明生物为例,其在2018年正式入驻新加坡,计划投资8000万新币(约合3.8亿元人民币)在新加坡设立现代化生物制药生产基地。

      依托于宏观政策的推动力以及配套资源的持续扶持,新加坡成为了全球药企争相入驻的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已有11家世界顶级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了超过25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临床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工程、分子/细胞生物学、医药生物学、生物成像及免疫学等。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