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和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北京市昌平区知识产权局和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科技孵化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发展论坛在京举行。该论坛发布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2017)》显示,作为国内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和产业孵化平台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研发创新氛围浓厚,自主研发成绩斐然,知识产权保护成果丰硕,园区企业对专利信息运用需求较大。
《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企业累计申请知识产权6699项,包括专利申请3404项,注册商标3062项,软件著作权233项。其中,专利申请方面,已授权专利1738项,国外授权专利272项,正在申报专利2394项。专利涉及的技术细分领域较为集中,主要为药物及制备方法、医疗器械、基因、疫苗、干细胞等。其中,药物及制备方法、医疗器械是园区企业的重点专利技术保护方向。此外,近年来园区企业积极尝试专利运营。截至2017年年底,园区企业累计转让专利318件,专利许可57件。
《报告》表明,尽管自主研发已成为园区企业研发创新的主要方式,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资金紧张、缺乏战略合作伙伴以及研发风险难以排查。调研显示,园区企业对专利信息运用需求较大,一般借助互联网检索或通过指定机构获取专利文献。其中,对于“专利查新检索”“特定领域/行业专利分析”和“专利侵权风险分析”三项专利信息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
“未来园区工作重点之一是继续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功能,引导企业深入利用知识产权行业大数据,通过数据引导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排查研发风险,进行产品市场预警等。”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文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