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巯咪唑亦称他巴唑,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从而有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巯咪唑用于各种类型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轻度不良反应包括胃肠疾病、皮肤反应及包括肌痛在内的其他各种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抑制骨髓细胞生成(粒细胞缺乏、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热、狼疮样综合征、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肝炎、动脉周围炎及低凝血酶原血症。
截至2015年9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库(VigiBase)中共有20例横纹肌溶解症与甲巯咪唑相关的个例报告,去除1例疑似重复病例后,在19例病例中,13例甲巯咪唑是唯一的怀疑药品,存在其他怀疑药品的6例病例中,4例分别报告了丙硫氧嘧啶、瑞舒伐他汀、酮替芬及并用药品不详,1例报告了阿普唑仑、比索洛尔、坎地沙坦、呋塞米、兰索拉唑、丙硫氧嘧啶、螺内酯和华法林,另一病例疑似甲巯咪唑与辛伐他汀存在相互作用。12例报告了并用药品,3例病例的并用药品用于房颤,2例病例用于甲状腺相关疾病,另有数例病例的并用药品用于心血管疾病,其余病例的并用药品用于治疗其他多种疾病。18例报告了甲巯咪唑的给药途径,其中17例报告为口服给药,1个病例中为静脉给药。16例报告了药品使用的适应证,其中10例为Basedow病、3例为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为甲状腺毒症,其余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15例报告了药品的使用剂量,从每日2.5mg至80mg不等,由于剂量是通过调整达到最佳维持剂量,许多病例的用药剂量也存在变化。13例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范围是用药后2天~6个月,中位数约为2个月。
14例报告了横纹肌溶解症的结局,其中12例患者为痊愈或好转,2例为尚未好转。在12例报告痊愈的病例中,大概有7例停药、3例降低药物剂量、1例在反应出现前停药,剩余1例病例的药品使用情况不详。在1例报告痊愈的病例中,再次用药后反应再次发生。
大多数(13例)病例的不良反应只报告了横纹肌溶解症,其他6例还有其他不良反应报告,但只有可能与基础病有关的白细胞异常及甲状腺功能减退报告了两次;仅1例报告了肾功能障碍,但仅是肾功能异常,而非急性肾损伤。横纹肌溶解症的特点是肌酸激酶(CK)升高,12份报告提供了CK检测值,最大值范围是927 IU/L~66580 IU/L(中位数为4406 IU/L)。
而在甲巯咪唑相关文献中,虽然提到了肌痛是一种可能的不良反应,但却未提及横纹肌溶解症。文献中还报告了另一种抗甲状腺药物——卡比马唑(在体内转化为甲巯咪唑)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可能原因,其中,Seow等报告了3例卡比马唑(甲亢平)治疗期间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值得关注的是,在卡比马唑的文献中有肌病的个例报告。 (国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