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曾春雨教授科研团队,在发现新型蛋白MG53对感染、创伤、缺血等多种急性损伤具有像“创可贴”一样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历经3年多研究又发现这种新型蛋白还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为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国权威杂志《肿瘤靶标》上。
缺血性卒中作为卒中(俗称中风)最常见的类型,死亡率约为10%,致残率可高达50%以上。目前,治疗卒中的主要手段是药物溶栓和手术取栓,然而在血管再通后,有可能引发患者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的死亡,这种“二次打击”被称之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近年来,该科研团队发现,新型蛋白MG53对组织本身表达MG53蛋白的骨骼肌、心肌、肺和肾脏组织都具有保护功能,而作为无MG53蛋白表达的脑组织,给予静脉注射外源性MG53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呢?
早在2012年8月,,该科研团队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动物脑梗模型进行研究。实验证明,MG53在脑组织及多种脑细胞株中均没有表达,对神经干细胞具有膜修复作用,且其修复神经细胞膜的作用依赖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在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MG53可以发挥其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MG53可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梗死面积,减少脑组织的细胞凋亡,能更显著改善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TUNEL染色和组织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的检测发现,MG53可调控caspase3,从而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脑组织凋亡。实验还表明,血液循环中MG53和静脉注射外源性MG5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通过血脑屏障入脑,激活再灌注损伤救援激酶(RISK)通路中Akt、GSK3β的磷酸化水平,从而发挥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据曾春雨介绍,MG53对神经干细胞的膜修复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脑组织凋亡,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最终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有效地降低脑损伤后的致残率,这就为MG53未来的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