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DKI可准确界定急性卒中梗死核心
时间:2016/06/20  来源:中国医药报: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放射科高培毅教授等新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与磁共振传统扩散加权成像(DWI)相比,磁共振多层并采扩散峰度成像(DKI)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核心的界定更为准确。

    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溶栓治疗的关键在于采用影像学方法快速、准确识别脑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实验发现,DWI信号升高最早可发生在缺血后几分钟内,几乎与脑组织发生细胞水肿的时间同步,所以认为DWI是早期发现缺血性卒中最敏感的方法,并广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成像。过去认为,DWI高信号代表不可逆的梗死核心,但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DWI高信号病灶内,至少有部分组织是可逆的。

    高培毅等选取近1年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接收的19例急性期(发病3~8小时)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KIDWI分别测量脑梗死核心病灶在DKI平均扩散峰度(MK)参数图和DWI平均扩散系数(ADC)参数图的体积,并与亚急性期脑梗死区域体积进行比较,探讨DKI判定梗死核心的准确性。研究结果显示,MK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升高,MK图显示责任病灶的体积与亚急性期梗死病灶体积的差值为0.25±0.37;而缺血性卒中急性期ADC值降低,ADC图显示责任病灶的体积与亚急性期梗死病灶体积的差值为0.73±0.72,两者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与DWI相比,DKI显示责任病灶的大小更接近亚急性期梗死病灶的大小。

    高培毅表示,MK能更准确地界定梗死核心,预示着DKI有广泛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成像的潜力,从而可以更准确地判定缺血半暗带,更好地指导个体化的溶栓治疗。此外,由于亚急性期梗死病灶的体积与最终的梗死体积有很好的一致性,所以DKI还可以在急性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