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医药创新“短板”如何补齐
时间:2016/04/06  来源:中国医药报: :  

    “我国化学药约95%都是仿制药,存在药品质量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现象,需要全面提升仿制药水平。”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制造”药物创新传播论坛上,工信部消费工业品司副司长吴海东如是说。

    春节过后,国务院首次常务会议就聚焦医药产业健康发展问题,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可见此问题之重要。如今,创新已成为医药工业“十三五”规划的关键词。

    吴海东介绍,“十三五”期间,一要增加投入,二要提高效率,积极推进我国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医药业“风景独好”

    在整个中国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下,医药业的表现可谓一枝独秀。

    吴海东透露,在2015年经济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工业各门类里表现抢眼,医药工业增速9.8%,高出工业整体水平3.7%;主营业务收入增幅9%,而工业主营收入增幅只有1.2%

    回顾医药产业发展历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表示:“值得自豪的是,中国的医药能够自给。除了少数欧美发达国家,很少国家能做到这点。”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表示,去年我国医药进出口的基本面良好,进口市场好于出口市场,对外贸易与投资双增长;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中小型医疗设备最大的生产国;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所以“风景这边独好”。

    但也有人提出,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鼓励仿制,“没有仿制就没有创新”。一位不愿具名的到会官员说:“仿制和创新看似是矛盾的,其实是相互促进的。”

    期待顶层支持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平均比例约为2%。许铭表示,制药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个比例平均约为8%

    我国医药业在国际化发展的当下,不应维持以原料药为主的状态,而要强化高附加值制剂的研究。对此,江苏恒瑞医药副总经理沈灵佳说,与印度相比,我们还差得太远。现在我国有30多个制剂品种进入欧美日市场,而印度早就突破了100个。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2%,甚至更少,有的几乎没有研发投入。

    论坛上,绿叶制药、恒瑞医药、天士力、复星医药的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在创新和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这4家企业都具有鲜明的药物创新历程和风格,同时还都是民营企业。

    许铭透露,民营企业焕发出来的活力非常强。去年我国国有医药企业出口在下滑,而民营企业出口份额则继续扩大。

    “创新和国际化是医药经济领域的风向标。”这是多位与会者的共识。

    业内人士表示,致力于创新、走国际化道路的制药企业,有时还不如在国内做赚钱,但总得有这类敢出去竞争的企业,而现在政府谈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就需要从他们的摸爬滚打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带动产业和产品升级。

    政府制定的很多新的监管措施、产品标准,其实与这些敢闯敢探索敢挑战的企业密切相关。这些企业用实实在在的投入甚至“交学费”的方式从国际市场上换回来的国际标准和先进技术,就是国内药企规范发展的基础。

    沈灵佳提出,国家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制定将国产创新药纳入医保的有效机制,及时将国产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

    沈灵佳同时呼吁,应支持通过欧美认证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仿制药在国内市场与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公平竞争,公平竞价,医保等额支付;应制定首仿药在医保准入、支付比例、定价水平和药品招标采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国产仿制药的出现有利于打破垄断和竞争不充足的局面,同时比进口药价格低廉,对本土制药企业和患者都有利。

    短板需要补强

    在复星医药产业总裁吴以芳看来,我国医药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没有进入全球前50名的本土制药企业是不正常的。他认为,未来几年我国制药企业很快会进入世界制药前50名甚至前20名。

    许铭认为,研发和投入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果前面的研发做得差,后面的营销就会越来越被动;反之,研发做得好,营销也会越来越好。

    产业金融支持不够也是一个问题。许铭表示,医药行业的资金专项存在“撒胡椒面”现象,靶向性差。另外,从资本市场看,医药行业是个“不差钱”的行业,但在这个行业里面游荡的资本大多是做短期投资的,而医药行业需要的是长期投资。

    许铭认为,从国际市场来看,真正能够消化产能、给予创新型制剂企业回报的,短期内只有美国和欧洲市场,非洲市场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也是值得关注的新兴市场。

    许铭还表示,“孤儿药”非常有前景,医药企业应多加关注。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