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首个新型口服抗凝药中国数据正式发布,专家表示: 房颤卒中防治抗凝基石不能动摇
时间:2016/04/11  来源:中国医药报: :  

    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两岸三地房颤抗凝高峰论坛媒体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朱俊教授和杨艳敏教授表示,我国房颤患者数量多,发病率逐年升高,房颤相关卒中危害严重,抗凝是房颤卒中防治的核心策略,但目前传统的抗凝药物应用不甚理想。会上公布了RE-LY研究中国人群的最新分析数据,这是首个正式发布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中国数据。

    新型抗凝药为房颤抗凝提供新选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加。”朱俊介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到2050年我国房颤患者至少达到830万人。由于房颤患者心房内的血液不能正常泵出,滞留的血液会凝固成血块,血块由心脏流到脑部或其他脏器,堵塞血管,引起脑部组织缺氧坏死发生卒中,或发生其他脏器及肢体栓塞。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的风险大概是无房颤患者的5~8倍以上,房颤患者每年的卒中发生率约为3%~4%,约有20%~25%的卒中是房颤造成的。总体来讲,房颤造成的卒中后果更加严重,表现在房颤相关卒中比非房颤相关卒中死亡率高得多,并且导致患者四肢无力、卧床不起等致残的比例更高,复发率更高。

    因此,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2010欧洲心脏病学会房颤管理指南指出,一旦发现房颤,就必须要终身抗凝治疗。朱俊强调,这意味着抗凝是房颤治疗的基石,是卒中预防的核心。

    但是,亚洲和我国房颤患者抗凝现状更加严峻,亚洲及我国患者卒中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高于非亚洲患者。亚洲特别是我国抗凝治疗比例较低,即使采取传统的抗凝药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亚洲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总体质量不高,大多数房颤患者未能得到有效的卒中预防保护。

    近年来,一些新型的口服抗凝药陆续研发成功,克服了华法林需要定期验血、频繁监测、治疗窗窄、与众多食物和药物易发生相互作用的不足,为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提供了使用更简便、疗效和安全性优于或不劣于华法林的新选择。朱俊介绍,2009年公布的RE-LY研究是全球首个取得阳性结果的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用于房颤卒中预防的临床试验。数据证实,达比加群酯150mg与控制良好的华法林相比,可显著降低卒中和体循环栓塞风险达35%,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24%,血管性死亡、颅内出血、致死性出血风险也显著降低;达比加群酯110mg,降低卒中和体循环栓塞风险与华法林相当,可显著降低大出血事件风险20%,血管性死亡、颅内出血、致死性出血风险也显著降低。2013年发布的RE-LY研究亚洲人群分析结果显示:达比加群酯150mg在减少卒中/体循环栓塞发生率方面的作用在亚洲人群更为明显。与华法林相比,亚洲人群使用达比加群酯使复合性终点事件风险下降55%,而非亚洲人群只下降28%。同时,亚洲人群中达比加群酯组和非亚洲人群不同的方面还包括:其心梗风险、胃肠道大出血风险数值上均低于华法林组。而达比加群酯110mg大出血事件的风险在亚洲人群中下降则更加明显,达43%,颅内出血下降80%

    中国数据再添支持

    杨艳敏表示,我国人群在卒中的发生方面有一些特殊性,一方面表现在我国人群比欧美国家人群更加容易发生卒中;另外一方面,我国人群更加容易发生出血的风险。从全球数据来看,达比加群酯有很大的优势,该药在我国于2013年用于临床,是否更适用于我国患者?

    近日,RE-LY中国亚组分析数据发布,对我国房颤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提供了指导。杨艳敏介绍:我国共有13家医院、541例患者入组RE-LY研究,患者数值质量为100%,无1例失访患者。中国亚组数据显示,达比加群酯预防卒中/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与全球总体结果基本一致,而安全性方面达比加群酯110mg150mg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是0.56%0.55%,远低于全球和东亚数据,特别是在消化道大出血方面,达比加群酯110mg组发生率为0150mg组发生率为0.27%,远低于全球的1.53%。“中国人群数据表明达比加群酯在中国人群获益幅度大于全球患者,且安全性更佳。”杨艳敏说。

    朱俊强调:鉴于我国房颤患者的特点及目前抗凝治疗的现状,首先要强调的是,对于所有面临卒中风险的患者均应该开始口服抗凝药的治疗。医生应该对确诊的每一个房颤患者做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的评估,按照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大的获益。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