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脏瓣膜外科手术中,有没有更适宜、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新方法?在近日发表的英国最新一期《心胸外科杂志》上,报告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医疗团队的科研进展。研究显示,体外循环下心脏空搏技术较传统的心肌麻痹液技术,可为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肥厚心肌提供更佳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
心脏瓣膜疾病在我国是一种极常见的心脏病,瓣膜手术能纠正病理性瓣膜结构和功能异常,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绝大多数病例中,传统的心肌麻痹液技术可为瓣膜外科提供足够的心肌保护。但对心肌肥厚、心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心脏麻痹液诱导的心肌水肿、能量代谢紊乱、血红和肌红蛋白携带和供应氧能力异常及心肌细胞顿抑和凋亡,被认为是瓣膜外科术后肥厚心脏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
刘宏宇研究团队以《体外循环下心脏空搏技术改善瓣膜外科肥厚心肌保护的价值和机理研究》为题,开展了为期3年的深入探讨。他们选取大型动物乳猪,采用主动脉压力超负荷方法诱导出左室肥厚模型,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验证左室肥厚程度。同时,将形成左室肥厚心肌的乳猪分为两组,分别借助体外循环下的心脏空搏技术和传统心肌麻痹液技术,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建立了在体肥厚猪心的体外循环保护模型。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磷31磁共振光谱学、核磁灌注成像等技术手段,评估撤离体外循环后的心脏收缩功能、心脏术后心肌能量代谢变化及评估心肌灌注,并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分析、TUNEL染色技术等检测左室心肌细胞凋亡。结果充分证实,在心脏手术中心脏空搏技术较心肌麻痹液技术避免了心肌麻痹液的有害作用,术中消除了病理性心脏支持体循环所需的收缩做功,有力维持了心脏近生理状态的收缩活动,非充盈状态下的心脏便利了手术操作,为患者提供了更佳的心肌保护,可加快心脏术后心肌收缩功能恢复,减轻心肌损伤,减少细胞凋亡。
专家评价指出,该研究利用完全模拟心外科实践的大动物模型及可靠先进的实验手段,从多个角度对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的益处给予评估,为今后这一革新性的心脏保护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