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复旦研究发现:环境中的抗菌药暴露或导致儿童肥胖
时间:2016/03/14  来源:中国医药报: :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经3年多努力,把采集到的儿童尿液中的抗菌药作为暴露生物标志物,并运用首创的新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儿童时期抗菌药暴露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该研究结果为防止儿童肥胖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策略,相应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出版的环境领域国际权威杂志《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

    据悉,世界科学界一直关注人群(尤其是学龄儿童)的抗菌药暴露问题,并注意到婴幼儿时期抗菌药的使用与儿童时期肥胖风险有关,但其关系一直未找到直接的证据。

   研究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抗菌药生物监测方式,对2013年采集到的上海地区5868~11岁学龄儿童尿样进行研究,结果测定出尿液中含有21种抗菌药,包括5种大环内酯类、2种β-内酰胺类、3种四环素类、4种喹诺酮类、4种磺胺类和3种氯霉素类抗菌药,其中79.6%的学龄儿童尿液中检出上述21种抗菌药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搞清楚抗菌药与肥胖的关系,研究人员按照尿液中兽用抗菌药浓度将儿童由低到高分为3个组,在校正了性别、年龄、家长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膨化食品摄入、亲友的吸烟状况等因素后发现,与中、高浓度组的儿童肥胖风险是低浓度组的1.99~3倍。同时,课题组采用体质指数和腰围判断儿童超重或肥胖,进一步分析尿液后发现,兽用抗菌药或主要用于动物的抗菌药暴露与儿童超重或肥胖有明显的联系,此表明主要来自食品的抗菌药暴露与儿童肥胖发生风险之间正向关联。研究人员认为,兽用抗菌药的环境来源,主要通过污染水及食物进入人体。

    本次研究未观察到肥胖或超重与那些主要用于人群的医用抗菌药有显著性关联。课题组认为,医用抗菌药使用实质上是短期高剂量暴露,而来自食品或环境中的抗菌药暴露是长期低剂量暴露。该结果提示,抗菌药的暴露模式可能是影响其促进脂肪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课题组表示,2013年我国抗菌药使用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超过5万吨抗菌药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鉴于人群抗菌药暴露的普遍性和当前肥胖给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将扩大检测样本量,进一步探讨儿童暴露低剂量抗菌药对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的影响。目前,课题组正在对所采集的饮用水样及食物样本加以检测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上述抗菌药的主要来源。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