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医学转化成果——清华脑起搏器,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应用于帕金森病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该病患病率约1.7%,全国约有帕金森病患者200万人,占全球该病患者总数的50%。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震颤、僵直、迟缓等症状。但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误以为帕金森症状是衰老的表现,没有重视,延误了诊疗。而DBS(脑起搏器手术)在不破坏人体正常解剖结构的情况下,通过调节刺激参数产生不同的作用,是目前最先进的帕金森病治疗方式。据了解,该手术于1987年由法国Benabid教授首次采用,并取得了成功。1993年DBS通过了欧洲CE标准,1997年美国FDA批准DBS进入美国。我国从1998年开始开展DBS手术。目前,DBS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
实施DBS手术,需脑深部刺激器及配套系统的硬件支持,据了解,在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下,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路明教授带领研发团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了DBS系统的国产化,部分技术领先于国外产品,打破了国外对DBS手术所需器件的垄断。目前,清华脑起搏器植入已超过2700例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劲是该院开展DBS手术的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取得美国神经外科协会认证的中国大陆临床神经外科医师,已成功实施DBS手术200余台,并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一级药物治疗或二级手术治疗方案,以及辅助患者康复训练方案,形成“一患多科多专”的整合式医疗模式。
据了解,为帮助因经济原因不能接受DBS手术治疗的运动障碍病患者,清华长庚医院决定自2015年12月3日起到2016年3月5日期间,开放特别通道,限期对报名的帕金森病患者、特发性震颤及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评估,符合治疗条件者,将给予万元以上设备费用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