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专家呼吁:加快肺癌突破性新药应用临床
时间:2015/11/30  来源:中国医药报: :  

    11月是全球肺癌关注月。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中德肺癌论坛(CGLCF)上,论坛组织者——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学系主任、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教授共同强调: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化时代。

  基因检测有的放矢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发布的《2015年肺癌情况简报》显示:肺癌是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有超过160万人死于肺癌,已超过因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发病死亡人数的总和。周彩存介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肺癌被证实在分子水平存在驱动基因突变,这些驱动基因突变会激活相关信号蛋白,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

    随着肺癌驱动基因的发现和靶向药物研究的日趋深入,针对特定基因型的突破性靶向治疗药物被研发成功,目前精准治疗已成为国际上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周彩存表示,对于已确诊的肺癌患者,“根据患者肿瘤的具体特征,而选择适当药物的肺癌个体化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在治疗前,对肺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以发现不同的基因突变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盲目用药。

    “通过一对一的精准医疗,大大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周彩存指出,在我国,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较多,占到肺癌总发病人数的85%。在这些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研究显示,对于NSCLC患者,如果不加筛选而使用靶向治疗,有效率仅为30%;而如果通过EGFR基因检测结果来筛选患者,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将提高到70%以上。

    基因检测已经成为肺癌诊断和精准治疗的基础,目前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临床肿瘤协会(ESMO)、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权威机构均建议,通过EGFR基因突变检测来确定肺癌患者适合的治疗药物。我国指南也推荐,所有诊断为肺腺癌和含有腺癌成分的NSCLC患者都要进行EGFR基因检测,以明确具体的基因突变类型,“先检测,后治疗”已经成为肺癌临床诊疗规范。

    “全球EGFR突变的肺癌有一半在我国。”为此,周彩存强调加强医生和患者对基因检测的接受和重视程度迫在眉睫。

  靶向药物推陈出新

    两位专家介绍,在过去20年内,虽然肺癌的研究和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医疗需求仍未得到满足。

    20世纪80年代末期,肺癌研究开始步入基因水平,聚焦于其驱动基因。EGFR突变基因被发现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鉴于EGFR家族在NSCLC和其他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中所起的关键作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成为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目前,已经成功研发了几种针对EGFR-TKI的药物用于治疗NSCLC,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埃克替尼。

    临床应用显示,尽管可逆性的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可使NSCLC患者最初产生临床应答,但随着时间推移,几乎最终都会产生耐药性,疾病出现进展。因此,对于EGFR-TKI耐药的患者如何治疗是今后NSCLC治疗的重点。

    周彩存表示,克服肿瘤细胞对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应用结合亲和力较高、不可逆且选择性结合EGFR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小分子抑制剂进行治疗。由此,新一代口服阿法替尼研发成功,它也是第一个不可逆性ErbB家族阻滞剂。与第一代可逆的EGFR-TKI不同,阿法替尼与EGFR受体不可逆结合,永久关闭癌细胞赖以生存的信号传导通道,使癌细胞不能生长、繁殖,从而起到治疗癌症的作用。

    周彩存指出,阿法替尼是首次作为一线治疗,被证实可为EGFR外显子19 缺失的患者带来总体生存受益的靶向治疗药物。《柳叶刀·肿瘤》上发表的两项阿法替尼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存在EGFR外显子19缺失的NSCLC患者,与标准化疗方案相比,阿法替尼一线治疗可使患者生命延长1年以上,使该基因类型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41%

    今年8月, ASCO发布了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Stage IV NSCLC)系统治疗的指南更新,强调对存在 EGFR敏感型基因突变患者,推荐使用阿法替尼、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作为一线治疗。周彩存强调: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国内的临床治疗。”

  新药应用期待提速

    吴一龙介绍,我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约60万人,大部分确诊时已是晚期,可以用新型靶向药物延长生命的约有10万人,这些患者对新型靶向药物的需求量非常大。但目前这类新药在国内的上市时间滞后于国外。

    不过这一现状目前得到了有力改善。今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对创新药实行特殊审评审批制度。加快审评审批防治艾滋病、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罕见病等疾病的创新药,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药品,转移到境内生产的创新药和儿童用药,以及使用先进制剂技术、创新治疗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创新药。1111日发布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中再次明确指出:加快审批防治艾滋病、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罕见病等疾病的创新药,对于使用先进技术、创新治疗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临床急需用药注册申请,实行单独排队,加快审评审批。

    在一系列政策的利好下,我国突破性新药的审批进程正在加快。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埃克替尼的临床试验和生产批件分别在申报不到1年即获批。同时,吴一龙指出,目前,由我国学者积极参与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也在加速国外新药在我国上市的步伐。

    吴一龙谈道,我国从2003年开始开展真正有革命性意义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训练出了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生,此后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其中。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有一套严格且标准的监控、监督检查程序,要进行很长时间的训练。最近5年,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甚至成为了有些研究的领衔者,如阿法替尼的LUX-lung 6试验就是我国领导整个东亚地区开展的。

    “但是,目前我国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研究中心和人员数量仍然偏少。”吴一龙呼吁,我们应该参与更多的国际多中心研究,获得更多的高质量的本土证据,助力我国审评机构对突破性肺癌靶向新药的批准,加快上市进程,尽早地满足我国患者的临床需求。

©  2014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4021139号

推荐使用IE8以上、Chrome、火狐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