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燕飞
“随手扫了一下今天买的化妆品,感觉体验还不错”“好用得有点过分”……一款具备数据查询、化妆品专题科普、投诉举报等多种功能的化妆品监管APP,在5月20日首届全国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发布后,便立即开始圈粉。该APP的主要开发人员、国家药监局信息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截至5月22日下午两点,下载量已经达到35万。
“这款APP官宣上线,全网都在求!特别是女生……”5月21日,化妆品监管APP先后登上共青团中央和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5月22日中国政府网、新华社微信公众号也进行了推送。
一片盛赞声中,也有不少细心的网友表示“现在用的国外的产品查不到”“扫了手头几个大牌护肤品条码扫不出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记者了解到,首先,跨境电商途径产品查不到,因为这部分产品未经注册备案。
根据《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商财发〔2018〕486号),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按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监管,不执行有关商品首次进口许可批件、注册或备案要求。也就是说,有些跨境电商产品并未在监管部门注册或者备案。此类产品应当符合原产地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标识等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但可能与我国标准存在差异。
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管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实际监管中,就曾经发现有不法商家以跨境途径为掩护,伪造产品物流信息,销售假冒化妆品。
记者了解到,针对假冒化妆品违法犯罪行为,国家药监局组织了化妆品网络销售专题调研及假冒化妆品违法状况专项调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2018年,各地药品监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如江苏泰州“3·7”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化妆品案、湖南湘潭“4·04”生产销售假冒化妆品案、上海生产销售假冒科颜氏系列品牌化妆品案等,涉案总金额约5.5亿元。
其次,一些国产化妆品也扫不到,是因部分国产产品登记名称和注册备案名称不一致,无法通过扫码查询。
据国家药监局信息中心人士介绍,化妆品监管APP连接两个数据库:一个是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以下简称编码中心)数据库,一个是药品监管部门化妆品注册备案数据库。
编码中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按照《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化妆品企业需要到编码中心进行备案。在备案过程中,有时就产生了登记信息不标准的情况,例如登记的产品名称和注册备案名称不一致。举例来说,某产品注册备案名称为“***护手霜”,但是登记名称为“***护手霜50ml”,将规格也一并加入了。
据悉,起初为追求严谨,化妆品监管APP设置了精准匹配,也就是说名称一模一样才能关联,这就造成网友反映的部分国产产品通过扫码查不到的情况。据了解,目前化妆品监管APP已经将关联方式改为按字段关联度高低排序,即部分产品登记名称和注册备案名称不一致无法通过扫码查询的情况已经解决。
再次,有些经过注册备案的进口产品也无法通过扫码查询,是因为发码机构不同。
国产化妆品在编码中心编码,而进口化妆品在其所属国发码机构编码。如果国外的数据没有和国内编码中心对接,那么就无法通过扫码获取信息。未来随着进口化妆品备案数量增加,越来越多的进口化妆品也可以实现扫码查询。
此外,虽然一些进口产品不能扫码查询,但只要是在我国进行注册和备案的化妆品,都可以通过输入产品相关信息,比如产品名称、生产企业、批准文号或备案编号等进行查询。